山東:拓展“非遺+”新場景添彩群眾美好生活
本報駐山東記者 孫叢叢
今年初,文化和旅游部印發了《關于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的通知》,強調推動非遺與旅游在更廣范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上實現融合。山東省近年來借力理念之變和場景創新,探索“非遺+”融合發展新路徑,推動非遺跨界闖市場,令其以更廣泛的傳播、更靈活的手段積極融入大眾日常生活。
沉浸式體驗進景區
嘗一塊花香沁心的鮮花餅,聽一曲山東快書數來寶,飲一碗芳香四溢的大碗茶……步入濰坊市青州古城景區,一場沉浸式非遺體驗之旅隨即開啟。古城街道上,藝人們展示抖空竹、撲蝴蝶、青州花毽等非遺技藝,游客可以隨時隨地觀看展演、體驗研習互動。
據了解,為更好地挖掘保護本土非遺項目和民俗文化藝術、促進文旅融合發展,青州市文化和旅游局成立古城非遺藝術團,將具有表演性質的競技體育、曲藝說唱等在青州古城進行常態化展示?!拔颐刻煸诠懦潜硌輧蓚€小時。為了讓更多人了解這項技藝,還經常開展抖空竹培訓和‘進校園’傳習活動?!狈沁z抖空竹項目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張象舉坦言,將非遺活態展示與景區風貌相融,既為景區增添了人氣,也通過給予傳承人補貼等政策,帶動了非遺技藝更好地傳承。
近年來,山東培育打造特色非遺景區、線路,并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旅游企業與傳承人合作等方式,讓更多非遺項目在景區“落地生根”,在打造文旅融合新場景、新業態的同時,綻放非遺的迷人光彩。
近日,在位于聊城市的臨清宛園景區,臨清肘捶研究會組織了一場青少年暑期展演活動,小學員們精準熟練的出拳招式讓游客嘖嘖稱贊?!芭R清肘捶在這里進行展示既與周圍環境契合,又能讓孩子們在非遺傳習中有所收獲?!迸R清肘捶第七代弟子李友波說。據相關負責人介紹,臨清宛園目前正創新打造民俗文化、風味美食等多種業態場景,其中,園林風景與運河非遺的融合為景區注入了新動能,也助推了本土特色文化“出圈”。
創新應用融入現代生活
非遺與旅游深度融合,需創新人們“看見非遺”的方式。在挖掘保護非遺資源的基礎上,山東積極拓展其傳播、展示、應用思路,讓非遺靈活融入現代生活場景和“吃、住、行、游、購、娛”等深度體驗環節,更好地滿足大眾多元精神文化需求。
今年暑期,非遺濟南皮影戲項目市級代表性傳承人李娟的身影頻繁出現在中小學校、旅游景區、休閑街區等地,除演出《三借芭蕉扇》《孫悟空》等皮影戲劇目外,她還指導廣大受眾制作孫悟空、濟南“二安”等皮影人物,并根據不同場景、不同主題開設互動體驗環節,如與文化名人聊皮影故事、開展皮影繪本講座等。李娟介紹,近幾年,濟南皮影在雕刻和著色工藝上也走上“國潮”路線,主動尋找傳統制作工藝與流行文化的連接點,先后推出“泉城”系列皮影耳飾、胸針,發布“西游”系列數字藏品,讓游客在線上、線下均能選購皮影好禮。
在濰坊高密市,設在紅高粱藝博園的泥塑攤位前,學生游客絡繹不絕,調泥、制模等泥塑工藝流程展示“圈粉”眾多;紅高粱大酒店則精選高密爐包、拤餅等非遺美食,供游客打卡或點單,豐富其旅途“滋味”……近幾年,高密市依托“兩園、十廳、N站”體系打造全域非遺旅游融合場景,在紅高粱藝博園、紅高粱影視城集聚20多個非遺項目,形成非遺旅游“博覽園”;設立涵蓋10個省級以上非遺代表性項目的“傳習+旅游”功能場館,搭建非遺旅游“會客廳”;把全市166個非遺項目融入文化館總分館、特色酒店等,形成數量眾多、分布廣泛的“非遺旅游驛站”,構建了隨處可遇的高品質文旅生活圈。
展開鄉村“共富”圖景
近日,山東省“夏季黃河大集”啟動,匯集各地非遺、手造產品的展銷攤位前人頭攢動。“黃河大集”品牌活動推出以來,全省各地舉辦線上活動、線下市集4萬多場,銷售額超160億元。
東營市墾利區邵家村手藝人劉立珍是“黃河大集”上的???,她把草編產品帶到市集上售賣,僅一個晚上就收入1000多元。劉立珍說,邵家村依托非遺草編技藝成立了草編工坊,年均生產草編產品5萬余件,已累計帶動周邊10余個村莊上百名村民走上致富路。通過對特色民俗資源的挖掘、展示,邵家村還建立了可看、可聽、可玩的非遺體驗場景,發展成為深受游客喜愛的黃河風情村,既有力推動了鄉村振興,又為百姓帶來實實在在的收益。
在山東,通過“黃河大集”“鄉村好時節LET’S購”等省級層面活動引領,非遺更好地融入鄉村旅游發展和鄉村振興實踐,服務大局貢獻度不斷提升。多地還通過發展鄉村非遺合作社、建設非遺特色村落(社區)、幫扶非遺企業等方式,解決鄉村手藝產品銷路窄、從業者收入低等難題。比如,臨沂市沂水縣吳家樓子村推出縫棉襖、繡荷包、裝香囊等非遺研學項目,并結合采摘、燒烤等鄉村農事體驗打造研學游新場景,促進了農文旅多元融合發展。濟寧市泗水縣依托等閑谷國家級鄉村旅游創客示范基地,引入非遺項目15項,設置刺繡、核雕等非遺攤位,打造“手造市集”,通過靜態展示、現場加工、直播帶貨等方式全方位展銷非遺文創產品,同步搭建了以合伙人機制為代表的鄉村旅游創業平臺,截至目前,已招募各類合伙人192人,帶動就業2000余人。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