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被“防輻射”套餐割了“韭菜”
受日本核污水排海影響,連日來,有商家打著防輻射或防核輻射的招牌,推銷碘片、雨傘、防護服,甚至還有防輻射食品套餐。對此,不少網友認為商家是在“割韭菜”。8月26日,國內一知名三甲醫院的核醫學科醫師表示是否抗輻射還未知。有律師也表示,這涉嫌虛假宣傳。(據8月29日《楚天都市報》報道)
每逢遇到重大公共安全事件發生,萬能的“保健品”“健康食品”們總會冒出來“大顯神通”。昔日,防“電腦輻射”“手機輻射”“太陽輻射”等各類食品就不斷涌現,如今,隨著日本單方面啟動核污染水排海,這些“防輻射食品”仿佛再次發現了“新大陸”。
有餐飲企業推出了防輻射套餐,想方設法把一些本來很普通的菜品和防輻射扯上關系。他們在菜譜宣傳上,可謂煞費苦心,聲稱涼拌番茄能“有效減少皮膚受到的輻射損傷”,冷豆腐具備“鐵鎂等微量元素防輻射加快代謝”,甚至連炒菠菜也吹噓“本地菠菜和口蘑宇航員太空都吃這個”。
誠然,不少企業為實現消費升級換代,生產出更具科技含量的產品,但值得注意的是,這其中也不乏一些“忽悠和噱頭”。如果這些商品名副其實倒也無可非議,但問題是,從現實來看,一些消費者為這些華而不實的“偽概念”產品付出了高昂的經濟成本,到手的卻是名不副實的東西。
顯然,商家對食品功能進行夸大、引人誤解的防輻射宣傳,已違反了《反不正當競爭法》規定的“經營者不得對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質量、銷售狀況、用戶評價、曾獲榮譽等作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商業宣傳,欺騙、誤導消費者”。
同時,商家對“防輻射”套餐的宣傳,像涼拌番茄能“有效減少皮膚受到的輻射損傷”等,也構成事實上的虛假廣告,違反了《廣告法》相關規定,相關責任主體可能面臨法律責任,包括賠償消費者的損失和支付罰款等。
近年來,市場上“玩噱頭、炒概念”的商家,因成本低、售價高而獲得暴利,這不僅會對社會誠信構成挑戰,形成市場“逆淘汰”,也會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的無序競爭,損害市場經濟的肌體。相關部門應對這些不良商家重拳打擊,嚴懲不貸;權威機構和業內專家應及時發聲,針對防輻射知識多做科普宣傳,給予公眾科學引導;消費者自身也需對此保持警惕,莫被不法企業的虛假宣傳所誤導。(吳睿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