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吉林市:公共文化服務讓生活更有獲得感
自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以來,吉林省吉林市深入挖掘地域特色文化資源,全面實施公益活動社會化、文化活動常態化、傳統文化大眾化、書香社會普及化、服務供給一體化、文化服務品牌化“六化”服務,全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呈現出整體推進、創新突破、全面提升的良好發展態勢。“各級文化部門在全面實施‘六化’服務的過程中,始終牢固樹立文化為民、文化惠民和文化樂民的指導思想,圍繞創新性和示范性下功夫。在文化志愿服務的加持下,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撲面而來,幸福感、滿足感愈加強烈。”吉林市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局黨組書記、局長趙大明說。
提高社會化服務水平,
暢享公共文化發展成果
“原先只知道‘投壺’是古代的一種游戲項目,今天才知道原來它是從儒家‘六藝’中的‘射’禮演變而來的。”來自吉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的一位同學在吉林市文廟博物館深度體驗了“六藝”課程后說。
“六藝”是“禮、樂、射、御、書、數”6種技能的統稱。吉林文廟“六藝”志愿者團隊是社會文化公益性組織。團隊成立后,依托“六藝”講堂舉辦了系列公益講座,還在吉林化工學院等高校建立了傳統文化社團。“我們研發了‘六藝’課程,與‘六藝’互動體驗相融合,服務青少年參與研學游。沉浸式體驗讓學生對儒家‘六藝’產生了強烈興趣,體悟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吉林市文廟博物館的一位工作人員說。
近年來,吉林市文廟博物館不斷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社會化、數字化建設,讓地方特色公共文化服務結出累累碩果。2021年,吉林市文廟博物館在全國300余家孔廟中,率先組建中國首個“六藝”志愿者聯盟團隊,現有38個志愿團體加盟,志愿者2800余人。
吉林市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吉林市已經形成文化志愿者標準化運行機制和工作鏈條,全市各級各類公共文化機構共招募文化志愿者4.2萬余人,常態化開展文化志愿者松花江文化風景線系列活動和各類線上線下文化志愿服務。吉林市持續發揮文化志愿者協會在志愿者招募、注冊、管理、活動組織等方面的作用,注重校城融合發展,初步形成在圖書資源、文化志愿服務等領域的共建共享,為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發展注入新動力。
“我們緊緊圍繞實現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核心目標,穩扎穩打全面實施公益活動社會化、文化活動常態化等‘六化’工程。”吉林市文廣旅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吉林市根據群眾需求逐年加大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力度,積極鼓勵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持續發揮文化志愿者作用,源源不斷地為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注入動能。
打通“最后一公里”,
實現公共文化服務全覆蓋
免費開放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等各類文化設施,舉辦文化講堂、藝術培訓等各類特色文化服務項目,在微信公眾號、官方網站等平臺提供展覽展示、公益慕課等數字化服務,讓人們均等共享公共文化服務資源……吉林市依托豐厚的優秀傳統文化資源,不斷豐富公共文化服務產品供給,并積極引入社會力量參與其中,讓公共文化服務的覆蓋面更廣,贏得群眾的普遍歡迎。
吉林市2016年推出“行走的博物館”系列活動,通過進校園的方式使博物館的資源成為學生認知家鄉歷史、感受傳統文化的有效載體。吉林市現有30余所中小學校及幼兒園將“行走的博物館”納入校內實踐教育教學活動計劃,在潛移默化中使博物館成為廣大青少年探求歷史文化的教科書,成為公共文化服務的新亮點。
豐滿區文化館、磐石市煙筒山鎮文化站分別獲評第八屆、第九屆全國“雙服務”先進集體;蛟河市、舒蘭市、永吉縣口前鎮獲評“2021—2023年度吉林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樺甸市公吉鄉獲評“2021—2023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多年來,吉林市在文化惠民、文化富民上下功夫,打通文化服務“最后一公里”,常年開展“送文化”活動,線上線下同步進行、城市鄉村同步發展,城鄉居民可通過陣地服務、自助服務、流動服務等方式參與其中,使人們樂享文化發展成果。
推動“文化+”,
公共文化建設成果成新引擎
近日,吉林市豐滿區在世紀廣場舉辦了以“生態山水 魅力豐滿”為主題的吉林地區群眾文藝精品展演。豐滿區文化和旅游局相關負責人在舞臺上推介了全區的文旅資源、展示了公共文化發展成果,并發出邀請:“歡迎大家來豐滿投資、旅游、居住。”展演活動突出豐滿區人文、地域、經濟的獨特魅力,公共文化建設成果成為“宜居宜業”的服務新引擎。
近年來,吉林市深入挖掘本地民族文化、歷史文化、紅色文化等資源,通過政府扶持、政策引領和社會化運作等方式,推動文化藝術普及和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在為城鄉群眾提供特色公共文化服務的同時,將文旅資源轉化為產業優勢,打造了一批民族風情旅游、紅色旅游、研學旅游等精品線路;扶持“百年東市”“金地里里”等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建設,鼓勵相關企業用文化賦能,走“文化+產業”的興企之路。
趙大明表示:“我們要繼續深入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數字化、社會化建設,積極回應人民群眾的新期待,讓人們的文化生活更具獲得感、幸福感。”(本報記者 黨云峰)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