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評析】在鄉村“音樂健心”
【文化評析】
作者:傅聰(北京教育學院體育與藝術教育學院博士)
鄉村振興戰略承載了億萬農民對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殷切期盼。鄉村振興是鄉村的全面振興,不僅包括物質層面的振興,也包括文化和心理層面的振興,而音樂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和心理健康涵育方式,在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進程中,應該發揮出其特殊的意義和功能。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豐富的民族民間文化資源,音樂作為鄉村文脈傳承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鄉村文化中的重要符號,也是新時代傳播正能量、增強文化自信,傳承良好鄉風家風、建設和美鄉村的重要方式。它既能發揮移風易俗、培根鑄魂的社會功能和教育功能,又能發揮慰藉人心的療愈功能,可以構筑起鄉民與鄉村之間牢固的情感紐帶。
作為一種天然的心理療愈和文化傳承方式,音樂融入鄉村振興進程有著必然性和可行性。首先,中國鄉村文化有獨特的自然美、哲學美、人文美。鄉村是中國人聯結故土的情感寄托地,也是維系情感與關系的心靈修復地。在這里,人們很早就意識到順天應物的生存法則,懂得用音樂來表達天、地、人之間的聯系。可以說,音樂療愈的思想在鄉村自古就有,與鄉土價值體系下的傳統哲學理念、審美經驗和文化傳統有著天然的契合。
其次,我國鄉村的音樂資源相當豐富,有其特殊的文化屬性與內涵,也是鄉民們最喜聞樂見、最便捷的一種情感表達方式。“音樂健心”作為一種低成本、無侵入的方式,完全可以助力回應鄉村居民在心理健康領域的訴求。
再次,我國農耕文明在歷史發展的文化長河中,凝結了鄉村居民對生活區域的深厚情感和鄉土情結,有機會轉化成為引導性的價值力量。“音樂健心”不僅有助于提升和改善鄉村居民的心理健康水平,還可以助力培育健康的文化價值觀,如團結、和諧和尊重自然等,幫助他們重建對鄉村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從而推動廣大鄉民積極投身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偉大事業中。
綜上所述,“音樂健心”強調的是本土文化對鄉民心理健康的積極影響,并為鄉村心理健康服務提供了新的理論和方法。在實施過程中,應充分了解鄉民的意愿和需求,充分考慮文化藝術的“在地性”問題,通過“音樂健心”凝心鑄魂,充分激發鄉民的內生動力。這項久久為功的事業,不僅需要音樂專業人士的融入,也需要政府職能部門的支持,以及文藝服務、社會服務志愿者的加入,進一步激活傳統鄉村音樂文化的潛在價值,更好發展和反哺文化產業、旅游產業,為鄉村振興注入新鮮活力。
《光明日報》(2023年09月25日 02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