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背上的芭蕾”優雅綻放
【亞運賽場】
光明日報見習記者 劉習 光明日報記者 黃小異
賽場內,樂聲悠揚,運動員和馬匹配合默契,隨著音樂或徐或疾,完成比賽動作。觀賽區座無虛席,觀眾屏息凝神,在運動員和馬匹完成比賽時熱情慶賀。
9月26日,杭州亞運會馬術比賽盛裝舞步圣喬治科目團體決賽及個人賽資格賽在桐廬馬術中心舉行。盛裝舞步團體決賽中,印度隊摘得馬術比賽的首枚金牌。中國隊和中國香港隊分別獲得銀牌和銅牌。
馬在人類社會發展中有著重要作用。古時,馬匹參與運輸、貿易、農業和戰爭。與大眾對馬匹角色和作用的普遍認知不同,馬術項目更強調人馬配合。
相比場地障礙賽和三項賽對馬匹速度有更高要求,盛裝舞步的目標是將馬匹培養成快樂的“運動員”。因此,馬匹更安靜、柔順、放松、靈活,也更加自信、專注和敏銳。盛裝舞步也因此被稱為“馬背上的芭蕾”。
在運動員的指令下,馬匹快步、慢步、橫步,人馬相互配合,比賽現場更像是一場演出。“騎在馬背上,我的身體和馬緊密相連。比賽時,我所有肢體語言都在向馬兒傳遞一句話:‘沒事,我在。’”中國隊選手饒嘉怡說。
盛裝舞步比賽觀賞性高,也更需要觀眾對馬術和馬術文化有所了解。“可能大多數人看比賽時會感嘆馬匹的英俊、健碩,但其實,運動員與馬匹的配合更值得琢磨。”看臺上,觀眾馬凱說。
出生于新疆的馬凱是“在馬背上長大的孩子”。“馬兒膽小,對待它們要像對待家人一樣,多陪伴、懂寬容、有耐心。”大學時,馬凱選擇了現代馬產業技術方向作為專業。為了能繼續和馬在一起,畢業后,馬凱選擇成為一名馬術教練。
“我們會從馬術運動的文化講起,幫助學生克服恐懼。同時,還會把馬兒培養成保姆馬,人和馬的包容與理解是相互的。”馬凱告訴記者,“現在,馬術運動在國內還沒那么普及。但從一場比賽、一次體驗、一個故事開始,人們會越來越了解馬、了解馬術、了解人和動物的相處之道。”
從北京專程趕來觀看比賽的金忻蕊,對人馬之間的默契頗有體會:“我覺得馬術是最特殊的比賽項目之一,馬兒本身也是‘運動員’。比賽不是一個人的挑戰,而是人與馬共同前進。”
金忻蕊今年14歲,學習馬術七年有余。“我從小就喜歡動物,馬術讓我更深入地理解了人和動物的關系。”金忻蕊說,“我不會擔心摔馬,因為動物會用你對待它的方式反饋。人和動物需要互相尊重、互相感知、互相支持。”
確定承辦馬術賽事以來,桐廬當地人也在用自己的方式認知馬術運動,把具有當地特色的文化傳統融入其中。
“我們提取并結合了馬術競賽項目、杭州亞運會吉祥物形象以及其他競賽項目的特色,以剪紙的方式創作了19米的長卷。”83歲的國家級非遺項目桐廬剪紙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朱維楨介紹,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前來觀賽的中外觀眾更加了解中國傳統文化。
“運動員在賽場上切磋比拼,運動項目所代表的文化和歷史傳統與舉辦地傳統文化結合,這些交流能夠幫助雙方增進了解,增加共識,帶動更多人參與其中。”負責剪紙作品展陳的桐廬馬術中心禮賓接待主管畢歡說。
《光明日報》(2023年09月28日 08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