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力洼里蝶變
【一線講述】
我們洼里村因三面山坳、中間低洼而得名,10多年前,這里還是“要路沒路、要水沒水”的窮村。后來,在黨支部的帶領下,村里成立了合作社,發展有機循環農業。如今,隨著一系列先進種植理念和技術的應用,洼里村一躍成為現代農業高地。
2011年,我回村當選了黨支部書記。為帶領村民走上致富路,我不斷外出學習,琢磨發展出路:洼里村是一個傳統的農業村,家家戶戶靠種地,但收益不多?!靶〔藞@子”模式不行,那就試試“大棚”模式。
說干就干,經過大家齊心協力,19個日光溫室大棚順利建成。之后,我們成立了玉泉洼種植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確定了“五統一”的管理模式,即統一品牌、統一技術、統一標準、統一經營、統一銷售,嚴抓產品質量,全力打造“玉泉洼有機蔬菜”品牌。
2015年,玉泉洼品牌的13種農產品獲得有機認證,隨著有機蔬菜逐步打開市場,聯合社首次盈利,有機蔬菜的高附加值讓村民嘗到了甜頭。
為保證有機種植的質量可控,我們探索從有機種植拓展到“有機種植-生態養殖-沼氣循環”的生態循環農業體系,實現了零污染排放、全環節利用。
在不斷的發展和摸索中,我們意識到發展現代農業必須向科技要效益。于是,我們研發出智能種植床技術,自己制作泥炭土,智能控制溫度和濕度,保證蔬菜有機品質的同時,葉菜生產周期縮短了22天,一年可采收葉菜16茬,畝產值達100萬元。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摸索出集成30余項創新技術的10層立體栽培模式,一個溫室大棚可同時放置葉菜、菌菇20萬盆,再次提高了有機種植的畝產效益。
為進一步拓展農業產業鏈條,我們以聯合社為主體規劃建設田園綜合體,發展特色加工、休閑旅游、教育培訓等業態。如今洼里村三產融合總產值突破1億元,昔日的“窮洼里”蝶變為“億元村”。
我們通過發展產業,把村民變成產業工人,村民們有了穩定收入,在外的村民開始回流。腰包鼓了,群眾擰巴了多年的眉頭也舒展了,美麗鄉村建設也同步跟上。建設文化廣場、成立文藝宣傳隊、籌辦鄉村旅游節,各種文化活動讓我們村子充滿歡聲笑語,全村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光明日報記者趙秋麗、馮帆 光明日報通訊員高亮、牟永強采訪整理)
《光明日報》(2023年10月17日 05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