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零售發展助力消費潛力釋放
作者:夏杰長(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院長)、劉奕(服務經濟與互聯網發展研究室主任)
消費一頭連著宏觀經濟大盤,一頭連著千家萬戶美好生活。當前,服務消費在我國消費市場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成為經濟發展不容忽視的領域。2023年8月,國家統計局發布服務零售額數據,1月份至7月份,服務零售額同比增長20.3%,增速高于商品零售額14.4個百分點。這是國家統計局首次對外發布直接體現服務消費情況的月度統計指標,也是推動消費市場統計制度方法改革的重要成果。數據顯示,今年前8個月,服務零售額同比增長19.4%,服務消費對于整個市場的帶動作用非常明顯。作為從服務提供方角度反映消費市場發展情況的指標,服務零售額數據的公布,既同我國居民消費結構由滿足物質生活需要的實物消費逐步向體現人民美好生活新需要的服務消費轉變的趨勢相適應,也折射出零售活動和零售主體在服務業運行各環節中重要性日益提升的現實。
服務零售鏈接服務業各環節
零售是指面向于最終消費者以滿足其個人非商業目的的所有銷售活動,根據銷售商品類型的不同,可以分為實物商品零售與服務零售等形式。作為出售服務型商品的零售活動,服務零售貫穿服務業生產的總過程,是串聯服務生產和消費的重要環節。當前,暢通經濟循環的核心就是要立足國內消費市場,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而供需的匹配和均衡,則需要零售活動串聯和鏈接。服務零售業涉及行業種類多、輻射帶動效應大,既有利于促進服務業商流、物流、信息流低成本、高效率流動,也在收集與傳遞市場信息、承擔和分散各主體風險、提升服務供給質量、提供第三方服務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首先,服務零售商通過專業信息的收集與分類,在提升消費者服務消費便利性、極大降低搜尋成本的同時,也幫助服務商戶快速把握消費需求,從而減少了因不完全信息導致的市場效率損失。其次,由于流通功能的獨立化,服務零售商一定意義上分擔了生產者和消費者擔負的物理性風險和經濟性風險,促進社會再生產過程更加穩定和平滑,同時服務零售商針對上游開展的生產銷售咨詢和針對下游開展的咨詢售后專業服務,都使得供需錯配的風險被進一步分散。再次,由于服務的無形性等特征,導致服務質量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為保證服務銷售活動的順暢連續,服務零售商作為專業化的分銷主體,通過服務流程分解、標準制定、科學分類等方式引導服務供給更加規范化、標準化、模塊化,從而推動服務供應商提供質量穩定且可控的服務,并從整體上提升服務業供給質量。最后,服務企業具有規模小、利潤薄等特征,獲取生產性服務面臨成本高、人才少、變化快等難題。服務零售商依托其信息和技術優勢,為企業級生產性服務的發展構建良好生態,有利于以較低成本為中小服務商戶提供物流、融資、數字化等多種專業的生產性服務,從而幫助服務企業化解需求全面化與生產性服務碎片化之間的矛盾。
有助于全面反映消費市場情況
盡管零售本質上既包含有形實物商品的零售,也包含無形服務商品的零售,但受到傳統“重生產而輕交換、重制造而輕服務”等觀念的影響,加之統計實踐中存在單位數量多、涉及部門廣、組織管理復雜、行業界定困難、統籌協調不易等困難,學術界容易存在“零售=商品零售”的狹隘理解。我國過去的零售統計體系也更聚焦于實物商品的零售。長期以來,我國服務零售的規模和貢獻在一定程度上被低估。這顯然無法全面展現我國經濟發展的成果,也影響了經營主體的投資決策和消費信心。為此,國家統計局開展了消費市場統計制度方法改革,拓展了統計范圍,建立了反映服務消費市場發展情況的指標即服務零售額,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形成相互補充,旨在全面反映消費市場的發展動態。
服務零售額主要是指企業(產業活動單位、個體戶)以交易形式直接提供給個人和其他單位非生產、非經營用的服務價值的總和,主要刻畫的是服務提供方以貨幣形式銷售的屬于消費的服務價值,包括交通、住宿、餐飲、教育、衛生、體育、娛樂等領域服務活動的零售額。
從概念來說,服務零售額具有以下特點:一是從主體上看,同服務消費額不同,服務零售額從服務的供給端出發,調查對象是服務的生產者,而非消費者。其中,服務的生產者以企業為主,也包括教育、衛生、社會領域的事業單位。二是從功能上看,服務零售額聚焦于用作最終消費的服務,因而不包括用于生產經營中間投入的服務。三是服務零售額強調的是用于市場交易、以貨幣形式銷售的服務,因而居民自己生產、自己消費的非市場性服務活動,如家務和家庭服務、志愿服務等并未納入其中。
近年來,隨著一些生活性服務從家庭職能中逐漸分離出來轉向市場化供給,服務消費規模不斷擴大。與此同時,在服務零售領域,數字化賦能使得一些平臺企業作為服務零售商迅速發展,從業態、模式、技術和供給多方面促進了服務零售行業的發展與創新。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國家統計局自2023年8月起按月發布服務零售額數據,不僅能夠彌補缺乏月度反映服務消費市場變化統計指標的不足,而且更加適應消費形態由以商品消費為主向商品和服務消費并重轉變的重要趨勢,有利于全面客觀反映服務零售市場運行態勢。
呈現四方面發展趨勢
優質的服務消費是美好生活的應有之義。當前,服務零售呈現四方面發展趨勢。
一是服務零售需求規模持續擴大。隨著家庭及人口結構變化等多重因素影響,越來越多的生活性服務如餐飲、洗衣、保潔等從家庭職能中逐漸分離,轉向市場化供給并成為市場中的計酬勞動,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逐步增強。2023年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服務性消費支出占居民消費支出比重為44.5%,比上年同期提升1.7個百分點。同主要發達國家在相同發展階段的服務消費支出相比,未來我國居民文化娛樂、醫療保健等服務性消費潛力有望進一步釋放。
二是服務零售供給質量不斷提升。近年來,在本地服務零售平臺的推動下,實體經營者加快改善供給,餐飲、旅游、體育、娛樂、美容保健等行業的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服務零售業態更加多樣化、個性化,服務質量持續提高,服務零售場景也更加豐富。線上消費、體驗消費、寵物消費、演唱會消費等多種服務零售業態的發展,滿足了消費者全方位、多層次的需求。
三是服務零售領域新職業不斷涌現。服務零售涉及大眾生活方方面面,業態豐富、形式多樣,日益成為新就業形態、新職業從業者的搖籃。近年來,得益于平臺經濟和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服務零售領域孕育了大批的新職業。其中包括網約配送員、互聯網營銷師、老年人能力評估師、在線學習服務師等在2015年后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的新職業,以及數字化運營師、密室設計師、助浴師等尚未納入職業分類大典但已具有一定規模的職業。此外,觀影顧問、版權購買師、轟趴管家、攀巖定線員等職業雖出現不久,但已呈現出較好的發展態勢。與傳統職業相比,服務零售新職業從業者的職業路徑更加清晰、可持續性更強,易于形成專業能力、愛好和收入的良性循環。
四是商品零售和服務零售融合趨勢更加明顯。從零售的內容看,純商品零售和純服務零售僅是少數,既出售商品、又出售服務的混合型零售商才是零售市場的主要力量。一方面,部分傳統的服務零售部門借助線上化科技優勢,開發出了豐富多樣的實物商品,拓展了經營的范圍和銷售渠道。例如,知名旅游目的地在做好優質旅游服務的同時,也開發了大量文創商品,通過網絡營銷、線上售賣等引發了文化消費熱潮。另一方面,傳統實物商品零售商也積極地開展服務零售活動,由購買管理轉向使用管理,通過共享、租賃等方式把單次的商品出售轉化為長期的服務提供,提高了消費黏性。
釋放服務消費潛力重要路徑
服務零售不僅具有零售流通活動的一般功能,也在供給升級、消費擴容、行業創新和社會就業等方面體現出了重要的帶動效應,未來有望成為我國經濟新引擎。為此,應從以下方面著手,進一步發揮服務零售促進服務消費潛能釋放的重要作用。
一方面,應發揮服務零售暢通供需的功能,不斷豐富服務消費業態。在推進服務業數字化轉型的同時,應發揮服務零售商連接市場、挖掘需求的功能,為眾多小眾、低頻的新興服務業態集聚消費者,培育個性化服務市場。依托本地服務零售平臺推動線上線下融合,利用數字技術更新傳統服務的交付模式、體驗模式、運營模式,擴充服務消費內容、增大服務消費空間,大力發展線上社交、云體驗、預約服務、無接觸服務、到家服務等新興服務。推動服務零售相關領域同數字技術的深度融合,支持服務零售企業運用5G、云計算、人工智能、3D打印等數字技術,構建更為豐富多元的服務零售消費場景。
另一方面,應支持傳統服務零售商數字化轉型,擴大智能化商業基礎設施和數字科技應用范圍。適應消費線上化的趨勢,提升服務零售行業的線上化率。持續推進服務零售行業的數字技術應用水平,推廣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型數字技術,通過流程可視化、操作自動化、決策智能化、營銷定制化等多種方式不斷提高服務效率。鼓勵傳統服務零售行業的商業模式創新和智能化升級,大力發展智慧零售、智慧餐廳、智慧旅游等業態,加強智能取餐柜、智能外賣柜、景區智能導覽等服務終端建設。優化完善前置倉配送、即時配送、網訂店取、自助提貨等末端配送模式,豐富線下數字消費場景。引導各類電商平臺為服務零售中小商戶提供相關服務,提高服務零售行業整體供給水平。
總之,消費是最終需求,是暢通國內大循環的關鍵環節和重要引擎,對經濟具有持久拉動力,事關保障和改善民生。實物消費和服務消費是消費市場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二者彼此聯動、相互促進。我們既要高度關注服務零售額等相關數據,采取有效措施,推動服務消費保持較快增長,也要抓好政策落實,促進大宗商品重點領域消費恢復,雙輪驅動助力消費潛力持續釋放。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