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評析】用好紅色影視資源這一愛國主義教育生動教材
【文化評析】
作者:楊波(長沙市電影業協會會長)
日前,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在職責任務部分,該法明確規定,縣級以上地方文化和旅游、新聞出版、廣播電視、電影、網信、文物等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應當在各自職責范圍內,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工作。
利用優秀影片開展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是時代需要,也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效途徑。愛因斯坦曾在寫給紐約羅里奇博物館的信中說:“電影作為一種對人類精神幼年時期的教育方法,是無與倫比的。因為電影可以使思想劇情化,這比用其他方法更容易被兒童接受和理解。”優秀的電影有強烈的感染力,蘊含著豐富的思想、藝術和文化價值。通過影視主題教育將愛國主義情感深深烙印在孩子們的心田,促使學生了解歷史、認識國情、開闊視野、提高審美,增強文化自信,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激發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而在觀影后用影評的方式表達感受,從畫面轉向文字、情感的輸出,可以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汲取思想的養分,讓愛國情感更加穩定與深厚。
電影黨史課、電影思政課是生動講好愛國故事、宣揚愛國主義精神的載體,是利用電影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一大創新。如果只是單看某一部電影,雖然觀看者也能受到藝術的熏陶和思想的啟迪,但難以深入,也并不系統。如何發掘好利用好國產愛國主義電影這個資源寶庫,讓愛國主義教育既能有效彰顯理論偉力,又有廣泛而深刻的美學感染力,是值得思考的課題。筆者認為,創新設立電影黨史課、電影思政課,面向包括學生在內的更大群體開講,或是一個值得探索的做法。用經典主旋律電影片段串講百年黨史,讓觀看者在紅色電影的浸潤中學黨史、悟思想,潛移默化中培育愛國情懷,推動影視愛國主義教育深入開展。
愛國主義教育是全覆蓋的終身教育,不是哪一個單位、部門或行業就能獨立完成的。我們要充分發揮電影愛國主義教育內容資源豐富、網點布局廣泛的獨特優勢,聯動愛國主義教育理論研究單位、文化作品創制單位、電影作品放映單位,與學校教育、黨校培訓、愛國主義基地建設相結合,打破界限,融合發展。既“開門迎客”,也“上門服務”;既嘗試打造通識產品,也探索專項定制。
電影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傳播方式,承載著展示與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任。開展好影視愛國主義教育,必將激發人們對祖國的更深厚情感,激蕩奮進新時代的強大力量。我們也期待更多優秀的電影作品先后涌現,傳遞正能量,點燃愛國情。
《光明日報》(2023年11月01日 02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