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產教融合“一體化”育才
11月20日上午,記者在湖北省襄陽市一家企業的生產車間里見到了武漢理工大學車輛工程專業的研究生張澤涵,他正為熱處理智能化生產線的調試開發忙得不亦樂乎。
8月份開學以來,武漢理工大學材料、交通物流、汽車等學院的600余名研究生沒有回到校園,而是直接前往襄陽龍頭行業、支柱產業和規模企業開展專業實踐和成果應用研究。這是武漢理工大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第三次集中到襄陽開展專業實踐。
自去年7月5日開園以來,武漢理工大學襄陽示范區以院士領航,深化科教融合、產教融合,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大力開展卓越工程師培養引領計劃。截至目前,學校已累計有23個專業方向的4500余名師生入駐園區。
武漢理工大學在建工建材、交通、汽車三大行業積淀了較強的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優勢,與襄陽的支柱產業和新興產業資源恰好形成互補。為此,學校在襄陽示范區建設新材料、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先進制造、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先進信息技術與網絡通信、智能交通、現代管理與金融、智慧生態城市與綠色資源等8個科教融合中心,深化產教融合,推動“有組織科研、有組織轉化”一體化發展。
“師資力量配備和實踐平臺建設,是卓越工程師培養引領計劃的兩項重要任務。襄陽示范區努力構建一支具有示范引領作用的卓越導師隊伍。”武漢理工大學襄陽示范區常務副主任戴福祥介紹,該示范區構建了一支由院士領航,戰略科學家、高層次人才、專家教授為梯隊的專職師資隊伍,聘請了企業首席科學家、總工程師,由他們牽頭建設實踐課程,選聘300余名企業兼職導師,創新校內校外“雙導師”培養模式,提升研究生前沿理論知識和解決工程技術突出問題能力。
近年來,湖北省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湖北產業創新發展需要,建設了10個湖北實驗室,其中,湖北隆中實驗室就位于武漢理工大學襄陽示范區。自2021年9月武漢理工大學與襄陽市簽訂共建協議以來,雙方聚焦先進車用材料領域,重點推進4個方向研究,每個方向由1名院士領銜、多名專家教授團隊支撐。經過兩年的努力,今年8月25日,總投資50億元的葛洲壩南漳儲能裝備產業園及新能源項目正式簽約,實驗室取得的科技成果在襄陽市南漳縣落地轉化。
推動企業全方位全過程參與,是武漢理工大學襄陽示范區卓越工程師培養引領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該示范區開展“襄陽企業百家行”,聯系走訪襄陽企業320余家,征集企業技術需求700余項,組織產學研對接活動100余場,面向企業發布科技成果1900余項,組織了一大批師生前往企業開展實習實踐,解決企業技術需求。
針對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求,武漢理工大學襄陽示范區推進設立“定制化人才培養項目”,聯合企業共建研究生工作站,襄陽專項已面向2024級正式招生,推動研究生“1+2”培養模式改革,將理論課程學習與開展專業實踐有機融合,全面提升了學生理論水平和知識應用、工程實踐能力。
(記者 王建宏 張銳 通訊員 李良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