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科技助力訓練提質增效
【長城走筆】
作者:欒紀文 吳穹(單位:國防科技大學軍政基礎教育學院)
言武備者,練為最要。以移動互聯網、智能終端、大數據、云計算、高端芯片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發展和轉化運用水平持續提高,為實戰實訓、聯戰聯訓、科技強訓、依法治訓提供了模擬化、網絡化、對抗性手段,成為提升訓練質效和打贏能力的重要基礎和關鍵保障。
軍事訓練是未來戰爭的預演,要著眼以戰領訓、以訓促戰,堅持從實戰出發,創新實戰化軍事訓練體系建設,推動既相互獨立又相輔相成的各類子系統,發揮體系聚優、綜合集成作用,達到作戰和訓練整體優化的目的。深刻把握戰訓一致的辯證關系,不斷深化對現代戰爭制勝規律的認識理解,通過共用數據源、通用標準協議、統一系統架構,推動軍事訓練體系融入一體化聯合作戰體系,將戰斗力標準貫穿軍事訓練全過程。在實戰實訓過程中挖掘影響戰訓深度耦合的問題矛盾,利用人機協同的“智能專家系統”集中篩選、整合相關數據,統一測算與評估緊迫性、重要性和效費比,經過集中系統研判,完成戰訓研動態化供需對接和任務部署,促使研戰對接練戰,戰場對接練兵場,發揮作戰需求對軍事訓練的牽引作用和軍事訓練對實兵作戰的帶動作用。
實戰實訓要求實兵實景。未來具有智能化特征的信息化局部戰爭,具有戰場跨域廣、體系對抗深、博弈頻率快、資源消耗大等特點,需要依托虛擬現實技術,真實模擬諸軍兵種“線上”聯合行動和沖突對抗,實現作戰場景自主設計、作戰進程真實可感、作戰全程可逆復盤。利用拓展現實技術在實體模型上疊加戰場環境、裝備損毀、人員傷亡等虛擬影像,引導官兵跨越虛實邊界,真切體驗現實世界難以復現的大型聯合作戰場景,開展模擬作戰行動演練。以混合現實技術創新先進武器裝備操作模擬訓練方式,特制聯通裝備實體的VR眼鏡等虛擬成像設備,使官兵通過實裝操作控制虛擬影像完成訓練任務,如操控手柄控制虛擬穿越機進行飛行訓練等,在反復完成危重難課目仿真訓練過程中,逐漸積累緊急情況處置的經驗教訓、新興科技應用的理論知識、武器裝備操作的技術能力、多域聯合行動的基礎素養,不斷磨煉破局制勝的打贏本領。
科學施訓有賴數據支撐。利用大數據技術,將訓練計劃、實施、考核、監察、安全管理等全流程納入一體化科學管理體系。針對作戰單元和官兵個體建立數字化檔案,形成軍事訓練全課目全譜系檔案數據,完善統一歸口管理、分工專項負責的管理模式,優化全流程管理、全周期治理、精細化調配。建立安全可控的軍事訓練數據存儲、傳輸、處理機制,分層建立數據化、智能化軍事訓練監察體系,充分發揮智能化監督指導、服務促進和預測預警作用。利用區塊鏈數據不可篡改等技術特點,強化對訓風演風的無死角監管、零容忍問責。利用訓練場地、裝備器材、穿戴設備等數據傳感器自動采集大數據資源,發揮相關性分析、決策支持等技術優勢,實時開展安全風險智能評估與預警,如實時監測官兵心率、體溫、血氧飽和度等機體數據預測生命健康狀況,確保軍事訓練安全可控。
軍事訓練保障的條件建設、資源配置和開放共享等涉及要素多樣、關系繁復,要求構建人類智能和人工智能協同運行的高水平、實戰化、智能化訓練保障體系,聚焦關鍵環節、聚集稀缺資源、提高保障效率,系統推進大型訓練基地、新域新質作戰力量訓練場地和復雜電磁網絡模擬訓練環境建設,使資源調配供給側與備戰打仗需求側精準對接。針對單項組訓、聯合演訓、智能管訓、體系評訓的訓練格局,充分發揮算法智能調控功能,深度滿足紅藍對抗實戰化訓練需求、定制化保障訴求、動態化匹配要求。立足現有訓練資源,建設信息公開、按需下單、智能派單、合作共享的資源優化配置平臺,以戰斗力提升為中心,以戰訓需求為牽引,推動軍事訓練保障體系化、智能化發展。
《光明日報》(2024年01月14日 07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