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慶文代表:挖掘具有地域特色農業遺產
今年的市政府工作報告針對農業農村發展工作,提出了“培育農產品品牌,打響‘北京優農’金字招牌”。市人大代表、中科院地理所資源生態與生物資源研究室主任閔慶文建議,本市應繼續挖掘具有地域特色的農業遺產。
“我們談到農業,大部分人的第一反應是種地。”閔慶文認為,目前公眾普遍對農業的生態價值和文化內涵缺乏了解,“我們常說山水林田湖,其實果林也是林,稻田也是濕地,經濟作物也有它的生態功能。”他以“桑基魚塘”舉例,除了生產各類農產品外,這個系統中特有的物種資源、傳統生產技術、農耕文化、鄉村景觀等一系列生態、文化價值,共同組成了其農業遺產的內核。
“比如郎家園的棗、黑莊戶的宮廷金魚,都是具有北京地方特色的農業遺產,著名的‘京西稻作’還入選了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實錄。”閔慶文表示,經過前期統計,北京有50多項農業遺產地,其背后蘊含著豐富的農業文化價值。以京西稻為例,其稻田景觀其實是“三山五園”的一部分。
因此,閔慶文建議北京市繼續開展農業遺產普查,做好具有地域特色的農業遺產挖掘、闡釋和利用,以有效促進鄉村文化和城市文化的融合,助力文化北京建設。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