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街”環衛保潔作業模式將在全市推廣
保潔員徐俊紅在王府井步行街上開展環衛作業 攝影/本報記者 袁藝
保潔員徐俊紅在王府井步行街上開展環衛作業 攝影/本報記者 袁藝
新時代新征程新偉業
昨日早上6時許,天還沒亮,東城區環境衛生服務中心王府井環衛所保潔員徐俊紅便推著移動保潔車,來到王府井百貨大樓前,這里是她負責的網格區域。她時而抽出車上的長夾子夾起地上的垃圾,時而用扁鏟俯下身鏟除口香糖等異物,動作嫻熟。 作為東城區環衛服務中心王府井環衛所的領班,徐俊紅就像神話里的哪吒一樣,隨身帶著8件寶貝——夾子、扁鏟、鑷子、毛巾、膠皮手套、清潔劑噴壺、手臺,以及分類垃圾保潔車。
“提起我這‘八大件’,各有各的用處,就是為了滿足精細化保潔的需求!”徐俊紅指著自己的“寶貝”們,挨個兒向北京青年報記者講解起來,“最常用的是夾子,可以隨手撿起地上的垃圾;扁鏟用于鏟除地面上不易清除的口香糖等頑瘴痼疾;鑷子最能體現出保潔員的‘繡花功夫’,用于清理椅縫、磚縫等縫隙里的雜物;毛巾分為兩種顏色,紅色毛巾用來擦拭燈桿、花壇等設施,綠色毛巾專門擦拭座椅;一把小噴壺裝著稀釋好的清潔劑;膠皮手套是進行擦拭作業時專用的;手臺可以隨時用于呼叫、溝通;而我身邊的移動保潔車,則成了保潔作業的‘移動指揮部’。”
北青報記者從東城區環境衛生服務中心了解到,自2019年10月起,王府井大街撤走了所有的果皮箱,上新移動保潔車。近年來,移動保潔車不斷改版提升。如今,保潔車上不僅有其他垃圾、廚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四分類”垃圾箱,煙蒂投放盒、清水桶等,還在面板內外明確標注了每位保潔員的作業路段、城市家具情況、工作流程、細化作業標準等。“這輛保潔車就像移動的‘大腦’一樣,方便保潔員隨時對照、規范精細做好衛生和垃圾分類。”徐俊紅說。
“提升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推進城鄉人居環境整治”是黨的二十大提出的明確要求,“八大件”正是東城區環境衛生服務中心踐行黨的二十大精神,在王府井大街開展精細化環衛作業的具體體現。東城區環境衛生服務中心王府井地區環境衛生管理所副書記唐進山介紹,幾年前,為清理煙頭、口香糖等垃圾,環衛工人開始使用扁鏟、鑷子等工具,并根據需要逐漸調整或改良,形成“六大件”,后來又加到“七大件”。2019年,隨著北京市大力推廣垃圾分類,四分類垃圾保潔車成為王府井地區保潔專用車,2020年開始,“八大件”成為王府井步行街標配。
一直以來,王府井大街都是北京的“金街”。現如今,步行街上佩戴“八大件”的環衛工人,也已經成為王府井大街有里有面兒的風景線。北青報記者了解到,王府井大街環衛保潔作業劃分為26個網格,60名保潔員分成3組,24小時不間斷循環作業,做到“路上有網、網中有格、格中有人”。在白天,環衛作業人員均使用“八大件”上崗,隨時巡視網格區域內的路面以及“城市家具”。而當夜幕降臨,王府井大街人潮退卻時,環衛工人會駕駛機械車輛上崗作業,處理掉人工保潔無法處理的污漬,將頑固污漬沖刷干凈,讓步行街像客廳一樣,達到“席地而坐”的標準。
值得一提的是,王府井步行街的“金街”環衛保潔作業模式,已經在天安門地區進行推廣。天安門地區環衛作業區域也采取網格化管理,每個網格定編定崗,環衛職工通過騎行電動三輪車與人工徒步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網格化作業。走近環衛工人,可發現每名保潔員配有“八大件”作業設備,包括肩背手持的笤帚簸箕,腰包里裝的口香糖刷子、鉤子、干濕抹布、手套、百潔布、噴壺六件工具以及肩膀上的手臺。
一名環衛工人自豪地告訴北青報記者:“我們這些工具,都是結合‘撿、掃、擦、清、洗、除、刷、消’8項作業工藝有針對性地配備的,非常實用。”正是因為有了環衛工人勤勞敬業,同時配有齊全的裝備,確保了天安門廣場一塵不染。 據悉,“金街”環衛保潔作業模式今后還將在全市推廣。 文/本報記者 王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