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盒監管”直播帶貨,兼顧包容審慎與風險把控
沙盒監管是以更安全方式鼓勵創新,并有效防止“一管就死,一放就亂”的管理困局。
“直播帶貨”過程中如果出現虛假宣傳、誘導消費等問題,消費者如何維權?自直播帶貨興起以來,這類問題也困擾著不少消費者。據報道,北京市海淀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力爭9月底前研究出臺指導意見,在中關村科學城范圍內試行“沙盒監管”機制,引導直播和短視頻購物領域健康規范發展。
所謂“沙盒監管”,就是首先要劃定一個范圍,對在“盒子”里面的企業,采取包容審慎的監管措施,同時杜絕將問題擴散到“盒子”外面,屬于在可控的范圍之內實行容錯糾錯機制,并由監管部門對運行過程進行全過程監管,以保證測試的安全性并作出最終的評價。
“直播帶貨”作為一種新生業態,于近年來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據有關機構預測,2020年“直播帶貨”行業可能達到萬億規模。但與此同時,“直播帶貨”也出現大量品控、售后、發貨、虛假宣傳甚至詐騙等行為,成為消費投訴的新高發區域。這也給監管帶來了挑戰,有些具體的監管準則也需要在持續的實踐中不斷去優化和完善。比如帶貨主播屬于什么身份?是廣告代言人還是銷售人員?能否適用《廣告法》來規范其行為?這些都需要在規則和操作上找到答案。
新生業態需要保護,但又必須正視亂象的存在,避免由于粗放化失控狀態,影響行業的健康發展。因此,從保護和探索監管新模式,提高治理效率這個層面來說,在直播和短視頻購物領域試用“沙盒監管”機制,都不失為一個好的思路和辦法。
而針對直播帶貨,“沙盒監管”的優勢明顯:一方面,沙盒監管可以最大化落實審慎包容的監管機制,為行業的健康發展創造相對寬松的環境,防止監管發力過猛造成實質性損害;另一方面,將試驗集中在一個很小的范圍之內,可以進行風險的有效控制,探索出有質量有能效的監管措施。其目的是以更安全的方式去鼓勵創新,并達到不斷優化監管模式的效果,有效防止“一管就死,一放就亂”的管理困局,在保護與監管之間找到最佳結合點。
“直播帶貨”是一個新生事物,在國外已經推行多年的沙盒監管模式,對于國內來說同樣是一個新生事物。在“直播帶貨”實行“沙盒監管”,海淀區的探索值得期許。這種期許也是對新業態監管改善完善的敦促——要讓監管方式跟新業態匹配,既給足新生事物成長的空間,也確保其成長是“健康”而非“病態”的。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