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就業”既要創造新崗位也需“全流程培養”
就業,最終要落實到“就業者”發展的層面。
“穩就業”“保就業”“就業優先”……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就業”一詞共出現39次。而無論是“六穩”還是“六保”,就業也都被置于首位。
就業一頭連著社會發展大局,是經濟增長的晴雨表;另一頭,連著千家萬戶的“飯碗”,是民生之本。從廟堂之高到江湖之遠,“就業”都牢牢占據著“C位”,成為社會和民眾的核心關切。
要意識到“保就業”的“極端重要性”
中央層面已多次強調就業工作的極端重要性。2019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將就業優先政策置于宏觀政策層面,提出“就業優先政策要全面發力”,強化各方面重視就業、支持就業的導向。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則進一步提出“就業優先政策要全面強化”;財政、貨幣和投資等政策要聚力支持穩就業,各地要清理取消對就業的不合理限制,促就業舉措要應出盡出,拓崗位辦法要能用盡用。
從“全面發力”到“全面強化”,從“各方面重視”到“應出盡出”“能用盡用”……這其中體現出非常明確的“底線思維”。
就在5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經濟界委員時強調,要發揮我國作為世界最大市場的潛力和作用,把滿足國內需求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快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這一戰略導向的轉變,同樣建立在“保就業”的基礎之上。
經濟發展、擴大內需,都需要“穩就業”這塊壓艙石。揆諸現實,保就業穩就業確實面臨很多難題。一方面,全球經濟衰退幾成定局,我們已進入到一個需求疲軟且搖搖晃晃的全球化時代,訂單不足將長期困擾貿易行業;另一方面,國內疫情防控常態化之下,部分行業復蘇仍需時間,有些地區仍未回到充滿活力、供銷兩旺的疫前狀態。
針對這些現實困難,既需要調動財政、貨幣等各種資源,向處于困境的中小企業“拉把手、扶一程”,更需要針對重點人群、重點行業,做好培訓和就業服務。
而從長遠看,“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就業模式也需要一場重構,以產業迭代升級調整人才流動,從線下向線上、從工農業向服務業加速轉移,培育更多適應“后疫情時代”的新就業者。
用職業培養體系讓就業穩得住、有未來
培育和發展“新就業者”,是疫情留給我們的附加題,更事關“保就業”任務的全局。當我們把鏡頭從宏觀經濟大局拉回至個人和家庭,“就業”也就從數字變成了具體可感的生活層次與狀態。
對個人來說,就業不僅意味著一個工作、一份收入,更是實現人生價值、社會價值的階梯。對大量高校應屆畢業生和暫時失業者而言,一個新的offer也可能意味著另一段人生的起航。所以保就業穩就業,最終要落實到就業者發展的層面,為他們提供安身立命的基礎,也賦予他們實現理想的本領。這既仰賴于自上而下的政策扶助,更需要企業與個人的相互成就。
這其中,企業無疑起著核心樞紐的作用。令人欣慰的是,有些企業響應中央“穩就業”的要求,積極開拓就業崗位,為社會提供就業機會增量,也以此踐行自身的社會責任。
以品質居住服務平臺貝殼找房為例,2020年貝殼找房將招聘44萬經紀人,其中高學歷18萬人,全年發放10萬經紀人校招offer。在擴充就業容量的同時,還面向整個平臺上的服務者群體推出全流程培養計劃,如經紀人全年學習5000萬小時計劃,幫助提升服務者職業化水平,提高行業效率與用戶體驗,進一步提升現代服務業結構優化升級。
以職業培養體系去促就業,讓經紀人變得更專業,從微觀層面看,能幫助這些服務者穩住自身飯碗,并獲得更好的職業薪酬和從業待遇;從宏觀層面看,是以“人”為核心要素,去充分挖掘人力資源紅利、提高行業留存度,繼而助力穩住就業基本盤。
“留得青山,贏得未來”,對企業來說,通過完善的職業培養體系去賦能就業者,增強他們與新崗位新要求的適配性,推動他們加速成長,就是讓企業和就業者“贏得未來”的重要路徑。
保就業,要保的是一個個企業的活力,也是一個個個體的職業能力。這確實需要政府層面善作善為,以惠企為手段幫助企業發展,以善政為支點托起穩就業預期;也需要社會多方著眼長遠,以“人”為核心優化人才供給側,以穩住員工競爭力與企業發展力的方式去穩住就業,讓更多企業拓展出新就業崗位,讓更多人有能力“高質量”地就業。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