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員熱議如何構筑起守護城市安全的堅固防線
昨天下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湖北代表團審議時指出,這次應對疫情,我國公共衛生體系、醫療服務體系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也暴露出來一些短板和不足。我們要正視存在的問題,加大改革力度,抓緊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
防控疫情,申城實現了依法、有力、有序、有效,取得重大戰略成果。為讓這座城市越來越安全,4月7日,本市出臺了《關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體制、健全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的若干意見》(簡稱“公衛20條”),明確到2025年,上海將成為全球公共衛生最安全城市之一。
這些日子,正在北京出席全國兩會的代表、委員,紛紛圍繞如何走出一條超大城市公共衛生安全治理之路,構筑起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守護上海城市安全的堅固防線建言獻策。
1
探索疾控體制改革
“公共衛生體系就像一盞路燈,亮著的時候,在路燈下行走的人也許感覺不到什么;而一旦哪一天路燈不亮了,人們才會有不安全感,才會體會到路燈的不可或缺。”昨天,在滬全國政協委員、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吳凡用這個形象的比喻,點出了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與每一位市民的切身關系,她說,“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就是要在市民的健康維護道路上,在城市安全保障道路上安上路燈,要讓路燈一直照亮大家的生命健康和城市安全!”
“堅持生命至上,改革疾病預防控制體制,完善傳染病直報和預警系統。”這是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對我國公共衛生建設按下的“加強鍵”,吳凡表示,上海在這方面已有了藍圖,就是“公衛20條”。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積極預防和有效應對同等重要,要提升預防能力,健全疾病預防控制網絡體系,不斷完善體制機制。“上海已形成以市區二級疾控中心為縱向,以各級各類醫療機構、科研機構等為橫向,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網底的疾病預防控制網絡體系。”
再就是提升疾病預防控制的核心能力。在疾病預防控制領域,公共衛生安全保障能力、疾病預防控制服務能力、“一錘定音”的實驗室檢定能力、公共衛生科學研究能力、信息利用與循證決策能力等5大能力不可或缺。
昨天,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界別專題協商會上,吳凡提了兩條建議:探索國家級疾控體制改革,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公共衛生治理之路。明晰國家、省、地、縣四級機構的上下能級,理順國家與地方之間的職責銜接。加強疾控人才隊伍建設。
在在滬全國人大代表、奧盛集團董事長湯亮看來,公共衛生的能力要提升,人民的公共衛生理念也要進一步增強,為此,他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提出了設立法定“國家公共衛生日”的議案,建議國家通過立法形式,將每年1月份的第3個星期天,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公共衛生日”。
湯亮給出的理由非常充分,“設立‘國家公共衛生日’,可以提高大家對公共衛生安全的認知,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應對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時的優越性,體現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對中國和世界防控疫情的責任和擔當;可以進一步強化我國公共衛生法治與制度建設,檢閱我國在重大疫情防控救治方面的成績;可以彰顯國家對公眾健康的高度重視,讓公共衛生理念融入社會文化中去,使健康生活方式和行為成為公眾的自覺行動。”
2
重構公衛安全體系
“根據某區調查顯示,全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公共衛生醫生只占到15.02%,數量遠少于臨床醫生和護士。轄區內有40個家庭醫生全科團隊,平均每個團隊有醫生4.13人,護士3.33人,公共衛生醫生0.45人。根據每萬名居民配備2-3名全科醫生、2-3名護士和1名公共衛生醫生的標準,全區達標團隊僅7個,達標率17.50%。”長期在醫療戰線工作的在滬全國政協委員、農工黨上海市委主委蔡威,對這組數據表示擔憂,他認為,這次疫情防控中,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核心的基層公共衛生力量發揮了重要作用。各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員出動,無論是到社區、道口,還是去隔離居民的家,都沖在第一線。“他們能力的提高,對公共衛生防疫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要解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公共衛生力量不足等問題,蔡威坦言,應該重構公共衛生安全體系。他表示,“要重新整合疾控、衛監力量,納入重構的國家安全體系,施行垂直管理,即各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生監督所合并成為公共衛生安全中心,獨立于衛健委之外,作為本級人民政府組成部門,國家、省、地、縣各層級實行垂直管理。盡快完成公共衛生安全法立法,由法律賦予公衛中心傳染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生物安全、生物恐怖襲擊的監測、調查、處置、管理和監督執法權。”
蔡威還建議,提高整個機構團隊包括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公共衛生人員的薪酬待遇和中高級職稱比例,便于社區吸納公共衛生英才加盟。政策規定一定年齡段的臨床醫務人員參加公共衛生醫師規范化培訓,在社區層面做實醫防結合。政策規定省級疾控中心及派出機構人員,必須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相關業務科室輪崗學習。
3
完善人才激勵制度
“疾控系統一直面臨著人招不來又留不住的問題。”曾任上海市疾控中心主任的吳凡覺得,公共衛生體系建設中很重要的一環,在于人才培養。“公共衛生人才的培養,不能僅著眼于滿足醫療衛生體系內部需求,更應放置于整個大的社會管理架構和國家治理體系之中考慮。我們現在很缺乏具備公共衛生理念的跨專業人才。”資料顯示,目前我國高校每年培養的公共衛生相關專業本碩博學生,規模不足1萬人,遠遠不能滿足公共衛生領域的人才需要。根據國家規定,上海疾病預防控制等方面的公共衛生專業人員,可以配置4000多人,但現在卻還有1000多人的缺口。
去年,吳凡牽頭,和全國政協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別的部分委員奔赴全國6個省份,進行了“落實預防為主,切實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專題調研,并主筆完成了長達120頁的調研報告,將在此次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期間進行專題協商。調研報告中,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是著墨較多的重點內容,她建議切實加強疾控機構人員薪酬保障,提高保障水平;盡快補足、動態調整各地各級機構編制,從人員總量上基本滿足疾控工作需要;科學設置崗位比例,拓寬崗位勝任的專業范圍;創新人事管理模式,探索建立公共衛生“預備役”制度;建立完善公共衛生醫師制度,培養懂公衛、知臨床、能應急的具備良好崗位勝任能力的公共衛生人才;落實科研激勵政策,制定完善公共衛生領域各項激勵制度,讓公衛人才真正“招得來”“留得住”。
在滬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主任朱同玉在前天舉行的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醫衛界別和體育界別聯組會議上說:“高質量人才組建的公共衛生人才隊伍,是應對疫情等此類威脅的關鍵。需要建立引人、育人和留人良好機制,打造一支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的公共衛生隊伍。要建設高端學術平臺,讓事業‘引人’”。朱同玉介紹,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以人才隊伍為抓手,在救治水平提升的同時,科技創新能力也得到大幅提高。中心連續4年技術轉讓位居全國醫院前列,僅今年前4個月,專利轉化收入超3億元,走向了良性發展軌道。
“扎實的專業功底和良好的應急能力,是公共衛生專業人員的基本職業素養。”在滬全國人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副院長劉艷,建議加強公共衛生醫學教育和能力的培養,加大優質本科公共衛生專業投入,加大對知預防、懂治療、能應急的復合型人才培養力度。豐富實踐教學,強化制度設計和平臺建設,優化人才發展環境,完善考核考評和激勵機制,拓寬人才培養渠道,加快“平戰結合”的專業化、復合型、高水平公共衛生人才隊伍建設。
4
盡快彌合“醫防裂痕”
“1950-2010年間我國平均期望壽命提升了26.6歲,其中公共衛生貢獻度達77.9%。公共衛生面向人群、著眼于健康、積極預防等特性,決定了推動公共衛生服務與臨床醫療服務高效協同是歷史發展的趨勢,也是新時代下實現全民健康的必然要求。”做過醫生的在滬全國政協委員、民革上海市委副主委李國華認為,亟須彌合長期存在的“醫防裂痕”現象,推動公共衛生服務與醫療服務高效協同、無縫銜接,健全防治結合、聯防聯控、群防群治工作機制。
李國華看到,在這次疫情防控中,公共衛生機構與醫療機構的分工協作機制不全、聯通聯動機制欠缺,同時疾控中心與臨床醫療機構、科研單位間存在的信息共享不暢等跨部門協作問題,嚴重阻礙了衛生健康服務的質量、公平性及成本效果的提升。他在一份帶到北京的提案中,建議實施醫學教育改革,積極開展醫防復合型衛生人員培養建設工程,加強預防醫學與臨床醫學課程教學的互通,牢固樹立防病大于治病的思想,促進臨床醫生公共衛生思維再強化、醫防并重的從業行為;深化預防為主理念,重點強化醫療機構的公共衛生責任,落實醫療機構的疾病預防控制職責。加強公共衛生服務與醫療服務人員的聯系與信息交流,在機制上打通診斷、報告、治療、疫情監測和指揮調度,促進醫療服務與公共衛生服務整合。
李國華表示,要以醫保支付方式改革為核心,建立公共衛生服務與醫療服務激勵機制以及公共衛生經費投入長效機制。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