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熱點】代表獻策公共衛生體系建設:育人才 強預警 快反應
【解說】特殊之年的全國兩會,讓人們對公共衛生議題格外關注。兩會期間,“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也成為熱議的話題。圍繞“公共衛生人才培養”、“傳染病直報系統完善”、“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建設”等方面,全國人大代表積極建言獻策。
【解說】“疫情暴露出我國公共衛生防疫人才十分短缺”,全國人大代表、山東大學校長樊麗明表示,在抗擊疫情勝利之后,怎樣更好培養醫學人才值得深思和反思,她呼吁要增設專業博士、擴招專業碩士。
【同期】全國人大代表、山東大學校長 樊麗明
我們原來非常注重學術型博士碩士的培養,但這次大疫讓我們看到應用能力強的、知識更加綜合的、復合型的高層次人才社會還是亟需的。
【解說】樊麗明強調,公共衛生人才的繼續教育也至關重要。她調研發現,縣級以下的疾控中心人員學歷層次較低,在知識快速更新的情況下,他們很難適應崗位需要。她還建議對疾控中心系統人員學歷設置一定標準。
【同期】全國人大代表、山東大學校長 樊麗明
省級及以上好一些,學歷層次比較高,但是在市級,我們覺得比如說應該是以碩士為主的,但我們現在不少的達不到這樣的學歷層次,所以我感到學歷后教育或者寬一點就說繼續教育至關重要。我也呼吁政府部門在這個方面應該出標準。關于學歷應該有標準可言,市級,縣級乃至更基層, CDC系統人員應該具有最基本的學歷要求。
【解說】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人民醫院院長葛明華指出,參照疫情工作需要,應優化疾控中心人員配比,尤其是從事流行病學調查、流行病學研究的專家配比,同時還應完善國家傳染病網絡直報系統等。
【同期】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人民醫院院長 葛明華
我們目前的傳染病直報系統相對是一個孤立的系統,將來是否可以跟醫院的HIS系統等等,有機地、有條件地融合,對病例系統里面的一些與傳染病預警可能有相關性的一些敏感信息,我們的直報系統是不是可以通過融合來自動抓取,疾控中心的專家跟醫院的臨床專家就可以非常有效地給予討論,并協助。
【解說】全國人大代表、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院長張偉表示,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建議每個省都應設立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從而提高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對能力和水平。
【同期】全國人大代表、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院長 張偉
我們國家這么大,人口也這么多,所以應該在每個省建立一個公共衛生臨床中心,這樣醫防融合起來以后,對一些預警,比如說一些有什么癥狀特別異常的,或者某些藥品它的使用量特別大等等這些東西,可以來預警,讓我們早期甄別,早期發現,早期做好準備。
【解說】全國人大代表、陜西省人民醫院院長宋張駿也提出了類似的建議,但他同時指出,“好鋼要用在刀刃上”。
【同期】全國人大代表、陜西省人民醫院院長 宋張駿
我覺得平時規模也不用大,但是它要在應對這種重大公共疫情的時候,比如說它的水、氣、電、信息化建設,能夠在短時間內迅速擴張成為一定規模的能夠應接公共衛生事件的醫院,我想這樣做就夠了,我覺得我們更應該把精力、物力用到平時的疾控中心,也就是我們說的公共衛生體系的建設中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