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少數民族婦女創業記:靠勤勞雙手共謀致富路
中新網寧波7月3日電(記者 林波)“太陽歇歇嘛,歇得呢,月亮歇歇嘛,歇得呢,女人歇歇嘛,歇不得……”7月3日一早,天微亮,哼唱這首彝族民歌,茶光菊來到了自家大棚里查看葡萄的生長情況。
即將進入葡萄豐收季節,她的心中充滿了期待。
茶光菊是浙江省寧波市象山縣少數民族聯誼會副會長,同時也是從云南鳳慶嫁入當地的彝族少數民族媳婦。
從4畝地到如今的20余畝地,從單一的葡萄品種到如今多樣化種類,在曉塘鄉的近20年時間里,茶光菊還清了丈夫的債務,重建了老房子,學會了地道象山方言,更是靠著勤勞的雙手帶領少數民族婦女共同創業致富。
茶光菊出生于距離象山近3000公里的云南省鳳慶縣,因自小喪父,她從小就是獨立而堅強的人。
2002年,她認識了從象山到云南做水電工程的王岳明,隨后與其相戀。后來,王岳明負責的工程出了意外,為此欠下40多萬元的債務,只能返回象山。
但執著的茶光菊收拾行李,義無反顧跟著王岳明來到了象山。
破敗的老房、坑坑洼洼的院子……彼時初到象山曉塘鄉的茶光菊感受到了現實與理想的落差,“更難過的是,第一天到家,就有人上門催債。”
面對這些狀況,王岳明萌生了讓茶光菊回云南的想法。但在她的堅持下,他們最終相約共同面對困苦。
于是不服輸的她在異鄉開啟了一邊打工、一邊學習的日常,“曉塘種葡萄的人多,我就在大棚里當小工,一天掙20元,并學習當地方言,融入當地生活。”
也許正是彝族不服輸、不愿輸的精神支撐著茶光菊不斷前行,即使再困難她也不退縮。
從打零工到自學葡萄種植技術,茶光菊開始謀劃自己的創業路徑,“如果不自己創業的話,很難還清債務。”
在和家人商量好以后,2004年,茶光菊承包了4畝地,嘗試種植巨峰葡萄。
“2005年產出時,因賣相不好,虧了幾千元。”談及過往,在茶光菊看來,這些都是成功前的磨刀石,“失敗不要緊,那就再改進,再努力,總會成功的。”
2006年,茶光菊改進葡萄種植手藝,并增加了其它品種種植,其產出的葡萄也因不打藥水,保留純天然的“葡萄香氣”而被市場接納。
然而,創業之路并非一帆風順,在產出理想的葡萄后,茶光菊又遭遇了臺風的“襲擊”,“象山靠近海邊,每年都會遭遇幾次臺風。”
而這都打不倒這位堅韌的彝族媳婦。從初次遭遇臺風的惶恐到臺風季來臨前加固大棚,從被動等待到主動出擊,在象山縣委統戰部和曉塘鄉委、鄉政府的扶持下,茶光菊不斷調整應對措施,護航勞動果實。
如今,茶光菊的葡萄園被評為少數民族創業基地,成為少數民族創業帶頭人,引領著更多人創業創新。
記者了解到,象山共有苗族、土家族等30余個少數民族,戶籍人口1700余人,主要以婚嫁過來的少數民族婦女同胞居多,分布在當地各個行政村。
“曉塘鄉有50多個從外地嫁來的少數民族媳婦,大多經濟條件不好,我就經常和這些姐妹聯系,交流經驗,帶動大家一起致富。”而今,以茶光菊為首的少數民族婦女“創業群”正不斷壯大。
來自貴州的苗族人王天飛就是“創業群”中的一人。
在來到象山之前,王天飛從未見過大海,也從未想過會遠嫁他鄉,在象山的這個小村莊里扎根,成為一名“水產養殖能手”。
遠嫁而來,王天飛嘗試著融入當地環境,與丈夫承包海塘,養殖螃蟹等海產品。
“我們貴州人哪會修漁網、搞養殖,都是自己慢慢學習。”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曾經不識海物的苗族姑娘,也能坐在家門口熟練補網,在海塘里利落下網。
“效益好的年份,收入也有三四十萬元。”在象山,王天飛依靠勤勞雙手走上了致富路。
“我老家在瀾滄江邊上,是彝族人。”1988年出生的崔海萍是當地的“新媳婦”,2018年,她擔任了象山柑橘小鎮的形象代言人,穿上少數民族服飾,來到曉塘鄉西邊塘村的海邊、民宿、橘園,拍攝宣傳照,為當地旅游和農產品插上民族文化的翅膀,“最近我也在計劃種植紅美人柑橘,嘗試自己創業。”
事實上,在象山,少數民族媳婦創業的故事并未完結,依靠勤勞雙手,她們共謀致富路。(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