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表示金融風險不會因技術應用而憑空消失所有金融交易都應接受監管
編者按
從業機構應該堅定不移地走安全發展之路,把金融安全放在更加重要和優先的位置上,在做好全面風險管理和安全保障的前提下,穩妥審慎地推進金融科技創新。同時,應該通過建立試錯容錯機制、完善風險補償措施、申請納入金融科技創新監管工具等方式,促進安全和發展在更高水平上實現動態平衡。
一段時間以來,金融科技創新和金融監管之間的關系、數字經濟發展與個人信息保護之間的平衡等問題受到廣泛關注。數字經濟時代的金融安全面臨哪些挑戰?如何構建新的金融安全體系?近日,以“新金融、新基建、新安全”為主題的“2020北京國際金融安全論壇”在北京金融安全產業園舉辦,來自金融監管部門、金融機構、金融科技公司等多方代表就上述問題進行了深入研討。
“數字技術的應用沒有改變金融本質和功能屬性,金融風險也不會因為數字技術的應用而憑空消失。”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會長李東榮強調,從業機構應該堅定不移地走安全發展之路,把金融安全放在更加重要和優先的位置上,在做好全面風險管理和安全保障的前提下,穩妥審慎地推進金融科技創新。同時,應該通過建立試錯容錯機制、完善風險補償措施、申請納入金融科技創新監管工具等方式,促進安全和發展在更高水平上實現動態平衡。
中國網絡空間研究院副院長李欲曉表示,在金融業和科技加速融合的過程中,新業務、新技術大量涌現,新型安全風險在未來相當長一個時期內或持續增長,疊加業務的多樣性、復合型、廣覆蓋,將導致金融安全風險敞口加大,不僅可能威脅用戶利益,也可能給金融企業帶來損失。
“數字經濟潮流勢不可當,但一些新的風險需要關注。監管和安全體系要與時俱進,跟上數字經濟發展的特征和步調。”談及數字經濟帶來的挑戰,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表示,很多新產品游離在傳統監管之外;同時存在不當競爭問題,數字經濟發展非常可能形成“贏者通吃”局面,這種情況下反壟斷尤為重要。
對此,華夏銀行行長張健華說:“數字化時代,不意味著一定都要壟斷、一定都要形成閉環。金融業未來趨勢也是細分化,更加專業化、細分化可以發揮各方比較優勢,從而為客戶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務。”
李揚在談到數據安全問題時表示:“數字經濟下,一些技術掌握者透過網絡侵犯他人隱私,個人安全、企業安全都可能受到影響。”清華大學金融科技研究院副院長張曉燕也強調,數字經濟、金融創新的根本是基于數據,要對數據資產進行非常恰當的安全保護。
“金融機構在借助外力推動數字化轉型過程中,與技術提供方的合作日益緊密。科技公司為更好滿足客戶多元化需求,依托場景、數據等方面的優勢,不斷向金融領域滲透。”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秘書長陸書春表示,隨著機構、賬戶、數據和基礎設施等方面的關聯性不斷增強,金融與科技的邊界變得越來越模糊,在推進合作的過程中,風險邊界需要更加重視和明確。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益平強調,所有金融交易都要監管,數字金融也不能例外。他還以現金貸、P2P為例表示,這些金融模式不是商業可持續的金融模式,也不是負責任的金融模式;監管要實現對金融交易的全覆蓋,避免更多上述類似問題的出現。
黃益平認為,監管可以通過監管沙盒去觀察一些創新金融業務模式是不是商業可持續、是不是風險可控,并在有條件的區間內進行嘗試,如果覺得沒有問題即可讓業務進一步發展。李東榮表示,面對數字技術給金融安全帶來的多元化挑戰,還需要以技術應對技術,用技術管控技術,以此提升應對風險的水平。
據北京金融安全產業園相關負責人介紹,產業園作為北京市西南金融科技安全產業集群、作為房山區科技金融創新轉型發展的力量,將為進一步深化落實北京市新一輪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建設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范區努力。產業園致力于打造以金融安全為核心的多維立體化金融安全云生態體系,未來將服務監管由準入型檢測認證升級為常態化監控的集成金融風險監測平臺及風險大數據平臺,實現科技與監管的良性結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