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發教育改革發展的澎湃活力
13秒71,“廣東小飛人”梁茗杰破了全國中學生110米跨欄紀錄,勇奪2020年廣東省青少年田徑錦標賽冠軍。他所在的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獅山高級中學,則斬獲廣東省、全國中學生田徑錦標賽團體冠軍五連冠、兩連冠。該校學生榮獲世界中學生田徑錦標賽5塊金牌。
自2015年以來,南海區教育局幫獅山高中確立強化特色、選優校長、對接高校、對標名校的激發辦學活力路線圖……很快,獅山高中從鄉村薄弱校變身優質校。
如何辦好每一所學校,讓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陽光照耀每個孩子?南海區委、區政府堅持教育優先發展,聚智聚力,牽頭推進教育治理體系現代化,努力營造黨委政府“依法管”、教育部門“科學評”、中小學校“自主辦”的良好教育生態。學校內生發展動力、協同發展合力被激發出來,“品質教育、學在南海”招牌越擦越亮。
精準改革促動政校各守其位各盡其責
“原來我們中層干部更像是執行者,發現問題后,往往是向上反饋,等待領導安排如何去解決。”南海區燈湖小學語文科組長劉春花舉例說,原來學校分配各年級教師時,科組長發言權不大。燈湖小學作為南海區高起點創建的新學校,遇到了學校在高位上尋求內涵式發展的共同難題。
得益于南海歷屆黨政領導堅持把教育視為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南海已成為教育發展高地,是廣東省第一個教育強市(區)、廣東省首批“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區”。南海教育發展快人一步,也更早地遇到了對學校管得過多、激勵不夠、保障不夠等問題,制約了教育高質量發展。
“唯改革者攻堅開路。南海區以問題為導向,開展創新制度、放管結合等改革,推動教育治理體系現代化,為打造品質教育匯聚強大合力。”佛山市委常委、南海區委書記閆昊波說。作為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和廣東省教育綜合改革示范區創建試點,南海區主要領導帶頭熟悉、關心、研究教育,把教育發展納入議事日程。
“近年來,南海區對教育強化統籌領導,引導教育與相關部門全面合作、協同共治。”南海區區長顧耀輝舉例說,該區直面中小學生近視發病率相對較高的問題,教育、衛健、體育等部門強化協同,多措并舉,引導學生科學用眼、強身健體。去年,該區中小學生近視新發病率、營養不良率同比往年均呈下降趨勢。
為進一步推動政校各守其位、各盡其責,南海區還努力厘清政府和學校的責任邊界,明確學校辦學自主權內容,政府相關部門努力做好教育投入、評價等工作。該區大力推進教育“放管服”改革,努力從根本上破解對學校“管得過多”等問題。從2019年起,南海區教育局不再另設區直學校公開招標限額,區直學校根據南海區政府采購中心要求制定公開招標限額。
“近年來,南海區教育局全面梳理了依法行使、承擔的行政權力和公共服務職責,應放盡放。”南海區副區長冼富蘭表示,目前南海區教育局已將18個事項納入廣東省政務服務事項管理系統實施清單,把學校的事情交給學校來辦。南海還積極落實“一門式”政府服務改革,探索“受審分離”綜合服務模式。
評價引領各方共創教育發展好生態
4年前,南海區監測發現,大瀝鎮6所以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為主的學校,教育裝備配置低于南海區平均水平。當年,大瀝鎮就投入1000萬元專項資金,對全鎮學校尤其是薄弱學校教育裝備改造升級,很快,全鎮學校教育裝備配置標準的提升幅度在全區名列前茅。
“南海區努力用好教育質量監測‘體檢儀’,通過數據、實證性研究支持的科學評價,努力推動部門間、鎮街間、學校間協同共進,推動教育從‘管理’跨向‘善治’。”南海區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張苑發說。2013年6月,南海與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共同創建了綠色評價體系,不但對學生的品德、學業、身心、興趣、特長等5個方面進行多維評價,還從學生發展、教師發展、學校發展、鎮(街道)自主發展、教育投入等5個方面對各鎮街教育發展狀況進行動態評價。南海將綠色評價綜合表現作為對學校、校長考核表彰的重要依據。“我們強化過程性、發展性評價,不但關注學生所有科目成績水平等當前數據,更關注師生關系以及學習動機、策略、負擔等破解問題的發展性數據。”南海區教育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禹飚說。
育人是系統性工程,南海還將家庭情況等指標納入綠色評價,推動政府、學校、家庭、社會共建共享教育發展好生態。2019年,南海成立了家庭教育促進會,構建橫縱貫通的“三三制”網格化家庭教育體系,學校和教師指導家長,家長監督教育、建言發展。
今年9月,南海隆重舉行“南商教育基金”獎教獎學大會,全區優秀教師、家長和校醫、保安等優秀后勤人員共享榮光。2016年,南海聚合社會資源,設立了南商教育發展促進會、南商教育基金,對教育工作者加大了獎勵力度。南商教育基金認捐金額現已超過9000萬元,近1.3萬名優秀師生、600多個家庭受到表彰。
近年來,南海通過開展“高才開講,科創導師進校園”系列巡展、師生企業參訪等多彩活動,鼓勵學校引入高校、企業等多方育人資源。南海區教育局副局長張鑒華介紹,該區還聯合多方建設研學實踐、勞動教育等基地,推動中小學全方位育人。學生們在志愿服務等社會實踐大課堂中知行合一。梁文亮等燈湖小學學生創作的剪紙藝術品參加了桂城“關愛小鎮”義賣活動,善款用于幫助弱勢群體。
充分放權引發特色校以點帶面的“蝴蝶效應”
南海區石門中學校長李衛東發現學校科研處主任張國君在挖掘好課題、組建好團隊等方面表現突出,就力推他補上學校科研副校長的空缺。張國君發揮專長,指導申報者協同攻堅,精益求精地打磨教改項目,學校奪得3個區中小學教改成果獎一等獎。
“我們充分尊重中小學校長的用人自主權,進一步擴大校長在副校長提名、聘任中的參與權和選擇權。校長不認可的副校長人選,我們基本都不任命。”張苑發介紹,近年來,南海區還積極推進、實施領航校長隊伍建設、名師工程,成立南海教師發展中心,推動“縣管校聘”管理改革。育好才更要用好才,南海引導學校自主設置內設機構,自主擇優聘用中層管理人員,實施扁平化管理。
受益于南海區給學校充分放權,燈湖小學校長鄧愛勤近年來也大力推動扁平化改革。劉春花親眼見證學校將規劃、內部人員調配、評議等權限下放到年級、科組后,年級長、科組長從原來被動地等待學校分配人、安排事,變為主動、創新作為,師生才智充分涌流,燈湖小學迅速從新辦校崛起為新優質學校。
南海不但擴大學校用人自主權,還努力保證學校教育教學自主權,推動學校特色發展。民樂小學曾是幾近被合并的鄉鎮學校,學校將獅藝武術作為特色發展著力點。近5年,該校學生三度登上春晚舞臺。為進一步改善城鄉教育發展不均衡等現狀,南海出臺一系列特色學校創建指導文件。近3年,南海區鎮兩級投入6200萬元,開展區財政資金競爭性分配項目,激發特色創建校相互比拼爭先進。區內不同層次的學校在多元道路選擇中特色發展,石門中學等優質學校特色強校,獅山高中等后發學校特色興校,南海外國語學校等新建學校特色立校,“大城名校”格局日漸形成。
在公平競爭中脫穎而出的特色校,在更大、持續性的競爭性支持下,越做越強。南海區積極推進集團化辦學、學區化治理、集群化發展,著力發揮龍頭特色校“火車頭”等優質學校的引領帶動作用。“特色+集團”辦學促動南海區內中小學校活力競相迸發,“教育善治”“大城良師”等南海教育十大品牌愈加閃亮。
辦人民滿意的教育 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
佛山市委常委、南海區委書記 閆昊波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作為改革發展先行區,佛山市南海區近年來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始終堅持教育優先,以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導向,堅持立德樹人,推動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
南海地處粵港澳大灣區腹地,區位優越、市場活躍、經濟發達,是人口流入的熱點地區之一。為促進教育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區人民,南海持續加大教育投入,增加學位供給,2019年教育財政支出為51.4億元。目前,南海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中非本地戶籍學生占比超50%,入讀公辦學校的非戶籍常住人員子女占非戶籍學生總數的67%,真正做到讓每個學子享有接受優質教育的機會。
南海把牢立德樹人宗旨,多措并舉保障學生全面健康發展,以學校黨建為引領,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以素質教育為方向,推進藝術、體育、科技等各類“特色品牌學校創建”,形成“一校一特色”的發展格局,打造素質教育良好土壤。
深化教育改革創新。緊跟新時代要求,不斷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在辦學機制上,激活協同辦學力量,滿足家長和學生多元化需求;在學校管理上,深化治理結構改革,將教育行政權力下放,促進政校各守其位、各盡其責;在辦學特色上,推進特色發展和集團辦學,促進教育優質多元發展。
這些措施有效盤活教育教學人才資源,激活區域辦學活力,形成師生才智充分涌流,學校活力競相迸發的良好局面。南海將持續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提升教育品質,營造全社會關心關注教育的良好氛圍,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十三五”以來日喀則市教育事業發展綜述
“十三五”以來,日喀則市各級學校先后開展實踐教育活動2.1萬余場次,受教育人數達到292萬人次;開展宣講教育活動6839場次,受教育人數達到234.9萬人次。[詳細] -
青島援藏工作組助力桑珠孜區學前教育實現“三個100%”
自山東省第九批青島援藏工作組進駐桑珠孜區以來,深入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發揚“老西藏精神”,助力實現鄉村幼兒園兒童入園率、大學生教師配備率、園所建設標準化率“三個100%”。[詳細] -
教師成長亟須提高“輸入能力”
在教師成長過程中,“輸入”必不可少。盡管教師在培訓時表現出了極大的渴望和熱情,但多數在培訓后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幾乎沒有什么改變。[詳細] -
教育自信源自教育本土實踐與智慧
成功的本土實踐以及基于本土實踐的本土教育智慧,對于教育改革與轉型,其借鑒意義和價值一點也不亞于西方教育成功的理論和模式。[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