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講臺內外的西藏教育變遷:托起孩子夢想的“園丁”
西藏大學文學院白瑪央金老師為學生教授藏文課。記者 洛桑 見習記者 王敏 旦增蘭澤 攝
拉薩北京中學學生參加動力繩游戲,培養團隊協作能力。記者 潘璐 攝
拉薩市特殊學校的老師通過圖片、實物讓孩子們認知水果。 記者 唐斌 丹增群培 攝
花開無聲非借力,辛勤汗水久為功。
今年9月10日是我國第37個教師節。校園里喜氣洋洋,同學們的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他們心懷感激,表達著對老師的祝福。很多老師也在用自己的方式,記錄著職業生涯中的點點滴滴。
來自甘肅定西的安亞龍,是一名“80后”教師。18年前,懷著對西藏的向往和對未來的憧憬,他在高考志愿中填報了西藏大學。畢業之后,安亞龍留在了西藏,成為阿里地區措勤縣中學的一名化學老師。
安亞龍告訴記者,在措勤縣中學工作的時候,他聽老教師講了很多過去的故事。以前,學校里僅有的2名教師是騎著馬、背著黑板,到牧民放牧點教學生們識字的。后來,縣里建起了帳篷學校,條件雖然艱苦,但教師們用知識改變牧區學生命運的決心從沒有改變。如今,隨著西藏教育投資力度的不斷加大,學校的辦學條件越來越好,群眾的觀念也發生了轉變,越來越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性。
從帳篷學校、掃盲到“普六”“普九”,再到教育均衡發展,西藏教育走上了發展的快車道,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秉承立德初心、牢記育人使命,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默默地奉獻著。
安亞龍告訴記者,阿里地區先后于2014年、2017年在拉薩建成拉薩阿里高級中學和拉薩阿里河北完全中學。在河北、陜西兩省的大力援助下,兩所學校教學質量不斷提升,一批又一批畢業生奔赴全國各地求學。
近年來,援藏省市每年都會選派一定數量的優秀教師深入西藏一線工作。廣大援藏教師耕耘在教育教學一線,“一對一”“手把手”幫助當地教師提升理念、開拓視野,從根本上促進了西藏教育教學水平提升。
“我喜歡西藏的寶貝們,喜歡這里的環境,這里的一切就像這里的藍天白云一樣,令人向往。”來自天津市實驗小學的第九批組團式援藏教師王麗民,從教已有31年。2019年8月,她來到昌都市實驗小學,擔任二年級語文教學工作。
王麗民告訴記者,剛來這里時,孩子們的漢語不好,有時候甚至聽不懂她說的話。王麗民決心幫孩子們“惡補”漢語。之后,她制作了各種課件,幫助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
王麗民說:“當看到他們兩次期末四校聯考都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績時,我覺得怎么辛苦都值得。雖然和一些藏族家長在語言上不能溝通,但他們一致認同我的努力付出,并用他們淳樸的笑容表達著感謝。”
多年來,西藏高等教育辦學和學科專業結構不斷優化,西藏大學“雙一流”建設扎實推進,西藏藏醫藥大學成為博士授權單位。西藏教育進入了更加聚焦“培養什么樣的人、怎么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發展新階段。
今年60歲的西藏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紀建洲,從教近40年。他告訴記者,這些年西藏的高等教育正發生著喜人的變化,“今年剛好是西藏大學辦學70年,1951年,西藏大學應西藏和平解放、社會主義革命需要而誕生。70年來,西藏大學堅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始終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扎根雪域高原育人育才,竭盡人力智力興藏強邊,探索出了一條在高原邊疆地區興辦現代高等教育的道路,是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已成為西藏高等教育的一面旗幟。”
“現在培訓的機會越來越多了,政策也越來越好,我們的干勁也越來越足。”安亞龍說,一系列政策舉措,讓老師對這個職業充滿了信心,內心充滿幸福感,“未來,我們的教育會越來越好。”
高原教師將“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和繼承弘揚“老西藏精神”融入教育教學,打造高效課堂,創造幸福教育,用自己的學識、學養和堅守,照亮了一個個學子改變個人命運的夢想,堅定了一個個學子立志成才、報效祖國的信念。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援藏教師高嘉藝:“做孩子們勇敢追求夢想的榜樣”
高嘉藝是河北省第九批教育組團式援藏教師。從事教師一職21年,作為高齡教師,高嘉藝本該待在自己的家鄉,享受安逸的生活和親人朋友的陪伴。[詳細] -
西藏自治區那曲市雙湖縣中心小學教師平措次仁:用愛陪伴 守護孩子們的希望
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就像閃爍在基層的一束束微光,架起了孩子們與外面世界溝通的橋梁。他們堅守理想、耐得住寂寞,站在三尺講臺上,將美好的青春奉獻給基層教育。[詳細] -
拉薩市面向青少年學生推出2021年度秋季周末公益性興趣班
9月4日是“雙減”政策后的第一個周六,上午10時,記者在青少年實踐基地看到,不少學生在家長的帶領下來到實踐基地參加興趣課程。籃球、輪滑、中國舞、3D打印、藏文書法……[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