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臻群佩:愛是最大的民族團結的“公約數”
圖為正在學習中的丹臻群佩。拉薩融媒記者 莫瑞英攝
丹臻群佩,是一名在黨的光輝下成長起來的新一代優秀西藏青年代表,也是當代以口述歷史宣傳民族團結的典型人物,他常說“石榴籽精神不僅是一句口號,更是我一生堅守的信念。”作為2022年西藏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他正以自己的成長故事和種種努力,展現著年輕一代高舉民族團結旗幟、以自身實際行動積極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青春面貌。
冬日午后,記者在家中見到丹臻群佩時,他正在認真品讀《如何講好中國故事》一書。作為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一名博士生,他正在思考如何用中國的話語、中國的智慧、中國的方案,結合西藏特色、拉薩特點,把民族團結故事講好,并且講出去。
“其實西藏的每一個角落都有民族團結的故事。我覺得民族團結的講述方式可以更大膽一些,要進一步創新方式、方法,提升傳播的廣度、厚度和深度。”丹臻群佩說。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新中國就沒有新西藏,沒有新西藏就沒有今天的我。”丹臻群佩說。今年被錄取為清華大學博士生的丹臻群佩可謂感受強烈,因為從小學畢業后,得益于黨的民族政策,丹臻群佩一直在區外生活學習,從西藏班優秀畢業生到中國政法大學的高材生,從中國傳媒大學碩士生到現在的清華大學博士生……無論走到哪里,丹臻群佩從未忘記自己其實就是民族團結的一粒種子,自覺主動宣傳民族團結不僅是他的初心,更是一名青年共產黨員的使命。
丹臻群佩說,“今年我特別有幸能夠獲得‘2022年西藏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稱號,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鞭策。記得袁隆平院士曾經說過一句話:要做一粒好種子。結合自己的工作,我也要做一粒民族團結的好種子。這個過程當中,自覺主動宣傳民族團結的故事、事跡,不僅是青年的職責,同時也是當代青年新聞學子的職責所在。”
丹臻群佩作為西藏班的優秀畢業生之一,同時也是政策的受益者,這讓他立志搜集、記錄、保存和傳承家國與民族的記憶。他作為中華口述歷史研究會最年輕的副秘書長,創造性地以口述歷史的方法挖掘、整理、宣傳民族團結故事,并取得顯著效果。由他策劃、采訪、出版的首部內地西藏班口述史《共進與賦能》講述了在黨中央的關懷下,幾代西藏孩子赴祖國各地求學成才的感人奮斗故事,突出了漢族老師與西藏孩子之間血濃于水的感情。該書出版后,取得熱烈反響。
“我在想為什么會受到大家的歡迎呢?其實普遍反映的是當下西藏的老百姓,包括西藏的青年、學生群體對于民族團結發自內心的認可。某種程度從側面說明民族團結不僅深入內心,而且百姓非常擁護。”丹臻群佩說。
此外,丹臻群佩還是全國青年法治宣講第一人,他創建全國首個青年學生法治宣講團,堅持“以法治宣講促進民族團結”為宗旨,連續五年組織發起省級雙語特色模擬法庭,開展基層法律援助活動,團隊擁有一支由全國政協委員、知名律師、法學教授等組成的專業顧問團,主動吸納多個民族的青年成員,通過積極學習,在基層一線以藏漢雙語宣傳民族團結事跡,受到團中央關注。
據了解,今年由丹臻群佩獨立翻譯的《君主論》入選國家民委少數民族語言優秀作品出版選題,現即將由國家民族出版社出版。他以藏漢英文學翻譯為途徑,架起一條向國內外講述民族團結故事的“軟”橋梁。
“我一直有一個觀點:愛是最大的民族團結的‘公約數’,人的情感其實是能突破很多所謂的界限和疆域的。現在國家已經很強大了,我覺得青春最浪漫的事莫過于能夠看到祖國蒸蒸日上;青年最浪漫的事情其實就是祖國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正青春。”丹臻群佩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北京84名教師“組團式”幫扶11縣 培養“帶不走的隊伍”
12月16日一大早,內蒙古扎賚特旗音德爾第三中學副校長胡小蒙就起來備課了,當天上午有6節青年教師線上匯報課,這是他在新學校參加的第104次聽評課。 [詳細] -
山東職院創建黨建品牌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
日前,山東職業學院學生張勇在2022金磚國家職業技能大賽決賽中獲得金牌,談起參賽經歷時,張勇表示:“老師們的‘支部在行動+’活動提供了很多幫助。” [詳細] -
豐收是最好的論文 大學青年教師下田助糧食增產
這個冬天,眉山職業技術學院農業教研室主任魏文武正在挑戰一個新紀錄。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