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閑棚”種出“致富菜”
初冬時節,海拔3800多米的丁青縣蔬菜大棚里,小西紅柿、黃瓜、辣椒、蘿卜等各式各樣的蔬菜蓬勃生長。這里是昌都市唯一一家冬季種植果蔬的基地——丁青縣農業生態產業園。第二批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開展以來,丁青縣積極發揮支部引領作用,變“冬閑棚”為“增收棚”,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為拓寬農牧民群眾致富渠道,丁青縣協雄鄉協麥村以黨支部為引領,建設高原無公害有機綠色蔬菜大棚,逐步探索出“政府提供孵化平臺+援藏先進發展理念+黨支部引領”的發展模式,形成了“土地有租金、務工有薪金、年終有分紅、村集體有收入”的增收渠道,為當地村民提供了不少臨時就業崗位,帶動農牧民增收。
正在大棚內翻土起壟的協麥村村民曲拉告訴記者,作為家中唯一的勞動力,自己在這里工作已經三年了,主要是種植西紅柿、蘿卜、白菜、辣椒等各種各樣的蔬菜,每個月能領到3500多元的工資,這些收入足夠補貼家用。在這里,園區還有專門的老師教大家大棚種植技術,能在家門口就業感覺特別幸福。
為惠及更多村民,在一期60座大棚的基礎上,產業園在周邊的荒地上又擴建了31座蔬菜大棚,帶動協麥村、夏拉村、穹娜村52名村民就業。通過“企業+科研機構”的形式,為村民進行棚室管理和農業種植培訓,截至目前,已免費培訓100余人次,在大棚就業的4名村民已成為種植的技術能手。
“園區先后產出了黃瓜、辣椒、大白菜等十余個品種,其中青椒、白菜獲得有機認證。在園區就業的村民每月可獲得3500元的薪資,當地53戶村民通過土地流轉的形式,每年還可以拿到8萬余元的租金,合作社也有6萬元的分紅。”負責產業園區二期運營的丁青縣鼎農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經理王燕介紹說,“下一步,園區將重點培養農牧民群眾的帶頭人,讓他們學習和掌握農業種植技術和棚室管理經驗,帶動身邊群眾增收致富。”
鄉村振興,產業發展是關鍵。依托昌都市《關于持續增加農牧民收入的十條措施》和國家各類惠民惠農政策,丁青縣農業生態產業園還將繼續擴大種植規模,通過大力發展蔬菜種植產業,不斷提高蔬菜生產經營的專業化、規模化、標準化水平,拓寬當地農牧民的增收致富渠道,實現當地群眾不離鄉、不離土、就近就便就業,帶動農牧民群眾增收致富,有效促進經濟建設,持續推進鄉村振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陳永奇在昌都市調研時強調
11月7日至10日,西藏自治區黨委副書記、自治區常務副主席陳永奇在昌都市邊壩、洛隆、類烏齊、丁青縣調研經濟社會發展情況。[詳細] -
昌都市貢覺縣推動基層黨建提質增效
今年以來,昌都市貢覺縣以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為主線,認真貫徹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按照市委“黨建提升年”安排部署,聚焦政治素養、能力水平、主責主業。[詳細] -
昌都市丁青縣立足“三個導向”確保問題整改見行見效
第二批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開展以來,昌都市丁青縣突出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深挖理論學習、政治素質、能力本領、擔當作為、工作作風、廉潔自律6個方面的突出問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