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拉薩經濟技術開發區:復工復產“加速跑” 就業扶貧“不掉鏈”
春寒料峭,阻擋不住大地回春、萬物復蘇的腳步,阻擋不了我們奪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勝利的決心。在西藏拉薩經濟技術開發區,各項目建設工地機器轟鳴、挖掘機來回穿梭;各企業生產線恢復有序生產……奏響了復工復產樂章。
拉薩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按照“四個一”工作法,即一個工作專班、一本臺賬、一套政策、一個機制,確保疫情防控到位、精準幫扶到位、服務保障到位,園區項目和企業復工復產按下“快進鍵”,跑出加速度。
“一企一策”破堵點 防疫物資生產提速度
3月21日13時30分,在西藏坎巴嘎布衛生用品有限公司生產車間,按照正常作息時間,工人本應下班了。但器械操作房內,西藏坎巴嘎布衛生用品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浩銀和員工正在調試新產品——手機殺菌濕巾生產機器,調試完成,這款新產品就能批量生產,投入市場。
“我們于2月1日局部復工。截至目前,復工率達到80%,預計4月初能達到100%復工。現在,我們日產量4000件,能保證西藏各地(市)的消殺用品需求。”張浩銀告訴記者。作為西藏唯一一家生產消殺用品企業,疫情防控期間,公司研發了7款新產品,2月初受疫情影響,企業人流、物流、資金流受阻,復工復產“梗阻”重重,日產量只有100件。“拉薩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了解到我們的情況后,不僅給我們開具相關證明,暢通了物流運輸,還主動對接西藏銀行,幫我們解決了2700萬元的貸款資金。”張浩銀說,目前日生產量還將繼續提速,今年計劃銷售額達到2億元。
“只要能夠幫助企業加快復工復產,我們就圍繞他們的需求做好相應的解決方案。”拉薩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復工復產領導小組組長陳志海介紹,為了加快推進復工復產,拉薩經濟技術開發區及早謀劃、及時對接。
在全面落實落細自治區7項25條政策之外,針對企業個性化需求,拉薩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做好“一企一策”,實施精準幫扶。
現場研究為8家生產型企業出具相關證明,解決了原材料短缺、物流不暢問題。拉薩經濟技術開發區融資擔保公司發揮信貸雙方中介和橋梁作用,為3家企業提供強大金融支持。截至3月20日,拉薩經濟技術開發區共計110家企業復工復產,人員到崗率達80%以上。
“預計到3月底,37個重點續建項目中,將有32個項目實現復工,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700%;77家重點復產企業中,將有70家企業復工,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18.6%,復工復產率達到90%。預計到4月上旬,復工復產率可達100%。”陳志海說。
抓時機搶工期 吹響項目建設“沖鋒號”
重大項目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牛鼻子”。在拉薩經濟技術開發區B區的拉薩順豐產業園,兩臺挖掘機在125畝的工地上揮舞著手臂,發出一聲聲轟鳴,墾出一條條地下通道,戴著頭盔和口罩的工人正在有序作業。
“產業園于3月15日已正式復工,現在進行的是臨時用電用水、臨時道路和地下管網的鋪設,主要是為3月底大面積正式施工做前期準備。”拉薩順豐產業園項目經理譚先余告訴記者,目前正在爭分奪秒搶工期、全力以赴趕進度。
拉薩順豐產業園是一個集電子商務、清潔能源、藏醫藥業、高原特色農產品等于一體的高新綜合性產業園。同時也是集現代化物流、智慧倉儲、倉配于一體的物流供應鏈生態圈。項目建成后,將全面提升拉薩凈土健康產業等高原特色產品物流運轉效率。“4月上旬會有300余名建筑工人到崗,屆時將全面復工。”譚先余說,該項目計劃于今年年底竣工并驗收,明年正式投入運營。
在西藏甘露藏藥產業集團有限公司口罩生產項目現場,施工人員緊鑼密鼓地拆卸著螺栓,現場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作為西藏第一家口罩廠,目前,廠房及相關口罩生產線建設正在緊張有序推進。
疫情防控期間,小口罩牽動著大民生。為填補西藏口罩生產空白,提高西藏醫療物資保障水平,2月初,西藏甘露藏藥產業集團有限公司開始籌建西藏第一家口罩廠——西藏甘露醫療器械股份有限公司。該公司共投資3000萬元,生產廠房總面積3400平方米。投產初期,公司擬建兩個生產車間,第一車間安裝8臺一次性醫用口罩生產設備,如24小時不間斷生產,日生產量為100萬只。第二車間安裝2臺N95口罩生產設備和2臺一次性醫用口罩生產設備,同時生產防護服、防護眼鏡、保健口罩等衍生品,如24小時不間斷生產,日生產量為4萬只N95口罩,10萬只兒童口罩。
“預計4月初就可以出產品,一號車間和二號車間總共是12條生產線,
全部投產后每天可以生產100萬只口罩,能滿足區內醫療機構和咱老百姓的口罩需求。”西藏甘露藏藥產業集團有限公司籌備組副組長張佰棟告訴記者。
目前,第一車間已完成總工程量的95%,第二車間及辦公區域正在緊張有序推進基建工作。18臺相關生產設備以及醫用熔噴無紡布等生產原材料已經訂購完成。
吸納勞力促增收 就業扶貧在發力
3月6日,家住德吉康薩的巴桑和同社區的6名同伴坐上新能源公交車,來到西藏坎巴嘎布衛生用品有限公司包裝車間。巴桑是從尼木縣續邁鄉山崗村搬遷過來的易地扶貧搬遷群眾,搬遷過來后自己經營賣鮮花的生意,由于疫情影響,她不能外出做生意,3月初便報名參加了拉薩經濟技術開發區園區企業車間工作。“社區居委會介紹我到這里來工作,我在這里主要是裝箱,每天我可以裝400多箱,工資也不錯。”巴桑高興地說。防疫期間算上計件工資,巴桑的收入可達到原來的兩倍,巴桑在車間做工的收入也使全家穩定脫貧有了保障。
同樣是德吉康薩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的多吉扎堆在拉薩經開區河畔公園負責管理維護,疫情期間一直堅守在崗位上。“我是從芒康縣搬遷過來的,以前在家只會干農活,是經開區扶貧公司幫我解決了工作,每個月有3000多的工資,為家里增加了收入,我覺得很滿足。”多吉扎堆說。
今年年初拉薩經開區產業扶貧投資發展有限公司開始運營管理經開區河畔公園,共開發出100個扶貧崗位,現已解決46名德吉康薩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就業,還有54名群眾將于4月初陸續上崗。“今年拉薩經濟技術開發區內一些配套的停車場、公園等項目能再開發出一些就業崗位。我們公司也想著力做一些消費扶貧和產業扶貧的項目,推動落地一些消費扶貧產品。”拉薩經開區產業扶貧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多吉旺堆告訴記者。
“就業一直是我們的中心工作。”拉薩經開區經發局副局長裴貽剛告訴記者穩就業,就是穩脫貧。拉薩經濟技術開發區克服疫情影響,一方面保障園區企業保障用工紓困解難,一線生產力量充足,為企業復工復產注入強勁動力,另一方面積極幫助貧困勞動力找崗位,搭建線上線下就業平臺,促進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努力穩定就業局勢,讓經濟加快恢復生機與活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搬遷鋪就“幸福路” 勤勞催開“幸福花”
地廣人稀、貧瘠高寒,這樣的一方水土已然不能養活一方人,而易地扶貧搬遷便成了擺脫貧困的有效途徑。彩渠塘村是當雄縣羊八井鎮最年輕的村。[詳細] -
17171名扶貧駐村干部獲贈疫情專項保險
近日,中國太平洋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西藏分公司與西藏自治區扶貧辦簽署“西藏自治區扶貧駐村干部‘新冠肺炎NCP’保險服務協議”,為全區扶貧駐村干部贈送新冠肺炎疫情專屬風險保障。 [詳細] -
扶貧車間培訓忙
當前,西藏各級各部門深入貫徹落實區黨委、政府關于開展穩崗就業工作的部署要求,緊盯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任務,深挖本地用工潛能。[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