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向幸福美滿新生活
圖為2020年中華環保世紀行——西藏行檢查組在西藏嘎爾德生態畜牧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的示范基地調研。記者 鄭璐 袁海霞 攝
草原遼闊、群山挺拔,藍藍的天上白云朵朵,明媚的陽光擁抱著肥壯的黑牦牛。這里宛如一幅鮮艷靚麗的油畫,讓人流連忘返。
西藏嘎爾德生態畜牧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的示范基地坐落于西藏那曲市色尼區羅瑪鎮。
“這里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荒涼曾經是這里的主題,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切都在慢慢發生著改變。”公司董事長嘎桑加才說,過去,這里的老百姓過著傳統的牧業生活。2017年,西藏嘎爾德生態畜牧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正式成立,這是經國家批準成立的牦牛乳制品生產企業,是西藏重要的高原有機畜牧產業示范基地。
嘎桑加才告訴記者,公司的示范基地采用了“七位一體”的合作方式進行生產、銷售、經營,延長產業鏈,充分提高牦牛產品附加值。示范基地由牲畜養殖區、乳制品加工區、人工種草區、經濟作物試驗種植區、天然草場區五個板塊組成,依靠牧業產業特色化、高效化為方向,充分發揮基地的示范帶頭效應,運用產業扶貧政策促進農牧民增收。在嘎爾德生態畜牧產業示范基地的帶動作用下,色尼區部分建檔立卡貧困群眾已成功脫貧。
普次仁就是當地的一名脫貧群眾,他向記者講述著這些年的變化。
過去,普次仁一家以放牧家中的6頭牦牛為生,一年下來,靠放牧獲得的收入僅有9000多元。“之前,我們一家人住的房子周圍沒有路。如果遇上大雪,車輛開不進來,想去賣酥油、賣酸奶就成為了一個大麻煩。”
2017年,普次仁來到了嘎爾德,他最大的感受就是有活可干、日子充實了。“我們一行七、八個員工照顧600多頭牦牛,將多年的放牧經驗與當下的工作相結合,過去獨自放牧的生活被專業化的現代放牧技術所取代,我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升。”
普次仁說,牧人世代逐水草而居,牦牛既是工具,也是朋友。“我們不僅僅把放牧當成一項工作。當牦牛身上長了虱子時,我們會用當地特有的土方子——用牛糞燒成的灰涂抹在牦牛身上,這樣可以緩解牦牛身上的痛癢。”
嘎爾德人工草場種植分紅時,普通肥料也成為他們收入來源的重要部分。
如今,嘎爾德生產基地,以奶制品深加工為突破口,實行“龍頭企業+基地+合作組織+牧戶”的經營模式,科學整合“一村一合”“寄畜還畜”項目資源,統一品牌、統一訂單、統一銷售,截至今年8月底,已吸納帶動76個貧困村、3203戶1.62萬余名群眾(其中建檔立卡貧困群眾5027人)累計創收3012.3萬元,向群眾兌現草場流轉、奶源收購、勞務投入、產業分紅等各類資金2836.03萬元(其中建檔立卡貧困群眾受益751.23萬元)。實現本地群眾就業476人(基地長期就業96人、一村一合就業380人,其中返鄉大學生22人、建檔立卡貧困群眾284人)。
目前,嘎爾德生態畜牧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探索出適合藏北牧區發展的“一十百千萬”嘎爾德運營模式——即以一個龍頭企業帶動十個奶源基地,十個奶源基地帶動一百個村級合作社,一百個村級合作社帶動千戶牧民,千戶牧民帶動萬頭牦牛、奶牛。通過該運營模式,從牧業價值鏈、企業鏈、供需鏈和空間鏈四個維度相互有效對接,形成了色尼區牧業發展的特色產業鏈。包括普次仁在內的50多名曾經的貧困戶已在這里長期就業。
長期就業的人數還在持續增長,如同普次仁和其他人期待的那樣,那曲草原的幸福新生活道路越走越寬。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三江源腹地久治生態畜牧業發展帶動牧民增收
記者10日從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縣委宣傳部獲悉,通過生態畜牧業試驗區建設、牦牛產業發展等政策的實施,有效帶動了地處三江源腹地的久治縣牧民增收致富。[詳細] -
養起“致富牛” 生活有奔頭
近年來,西藏那曲市嘉黎縣按照“培植龍頭、建立基地、發展合作社、帶動牧戶”的思路,將畜牧業資源轉化為產業優勢,建成娘亞牦牛“千頭萬畝”標準化養殖基地。[詳細] -
【科技扶貧調研行】內蒙古:普及種植養殖新技術 農戶嘗到甜頭
記者來到內蒙古庫倫旗毛敦艾里嘎查,這里是中科院扶貧示范村。農戶辛寶成正在準備今年的飼料。他在飼料配置過程中添加了菌劑,用于提升飼料口感、防止飼料變質。[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