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藏網訊 從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沁縣城一路開車來到雪山鄉要一小時左右車程。
能如此輕松的來到雪山鄉,在40年前是無法想象的。當時,雪山公社是全縣唯一不通公路的公社,只有一條20公里長的小路通往外界,去趟縣城要三天時間,很多人曾在這里墜落懸崖。
談及往事,75歲的德青老人至今都忘不了“奪命溝”的噩夢。
“我們也想有路,只是沒有人帶頭修路。一般人干不了這件事。”老人回憶說。
經過抗美援朝歷練的陶振華轉業來到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1974年,他被安排到阿尼瑪卿雪山腳下的瑪沁縣雪山公社擔任黨委書記。
老書記陶振華率領鄉親修路架橋,為雪鄉帶來——走出大山的希望。
當他初次踏上這條天路,見識到它的猙獰與險峻過后,就決心要修建一條通往外界的公路。 于是,他帶領雪山鄉群眾克服艱苦條件,用整整4年的時間修建了雪山鄉東雪公路。
當時參與修路有40多人,青年德青就在其中。
這是德青第一次見到共產黨員是什么樣子。“他(陶振華)同我們一起吃、一起睡、一起干,永遠沖在第一個。他才是真正的共產黨員!”德青老人感嘆。
德青老人記憶最深就是在村里架梁建橋的經歷。木材運回來了,怎樣把橋建起來?凜冽寒風中,陶振華仰頭猛灌一口烈酒,率先跳進刺骨的河水中,德青等修路隊員也跟著跳了下去,血肉之軀筑起的人墻減緩了河水流速,其他隊員開始架橋施工。響徹山谷的勞動號子時常在德青老人腦海中回響。
在陶振華的影響下,1984年,德青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路修通了,雪山鄉有了希望,鄉里人的生活變好了,這是以前想不到的。我終于認識到共產黨常說的為人民服務是什么意思。”德青老人感慨道。
圖為“同心·共鑄中國心”醫護志愿者為德青老人送上慰問品 圖片由“同心·共鑄中國心”組委會供圖
前來慰問的“同心·共鑄中國心”醫護志愿者聆聽了德青老人的先進事跡,紛紛表示,今后要以更加積極負責的態度投入工作,為醫療事業做出更大貢獻。(中國西藏網 通訊員/劉秋實 記者/王智霖)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