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氣象監測體系基本建立
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氣象觀測站。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省管理局供圖
4月22日,青海省氣象局、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省管理局連續第四年聯合發布《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生態氣象公報(2020年)》(以下簡稱“公報”),標志著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氣象監測體系已基本建立。
據悉,今年的《公報》涉及生態氣候條件、植被生態質量、積雪、冰川等方面內容,并在此基礎上新增了對園區水源涵養量、凍土凍結期的評估內容。
《公報》顯示:2020年園區水源涵養量大部介于0~65mm之間,較2019年,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水源涵養能力提升;凍土凍結期評估方面:1961年以來,祁連山站凍土層開始凍結日期呈推遲趨勢,完全融化日期呈提前趨勢,凍土層的凍結期呈縮短趨勢,平均每10年縮短10.4天。2020年,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草地生育期持平或略偏短、草地長勢年景評價為“平年”,植被生態質量基本持平;積雪面積增加、積雪日數增多、水源涵養量整體偏多;最大凍土深度變薄、凍土凍結期縮短、土壤水分略偏少。
據介紹,構建天空地一體化的生態監測評估體系是祁連山國家公園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目前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生態監測體系架構已基本形成,科研設施設備日益完善,科研項目布局更加系統科學全面。氣象監測體系作為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生態監測體系的重要一環,多年來,青海省氣象部門依托青海省防災減災重點實驗室、青海省衛星遙感中心、青海省生態氣象中心等科研平臺,重點開展高原氣候變化、植被生態質量等生態要素監測評估工作,今年年底將全面建成3個綜合觀測站、7個基本觀測站,氣象監測的四梁八柱基本形成。
下一步,青海將圍繞國家公園主要生態系統和核心保護區,重點補充凍土、氣象、草地等監測要素,制定生態環境監測評估評價標準規范,加快完善國家公園生態氣象標準體系,強化生態氣象公報的標準化、規范化、科學化水平,更好履行公共氣象服務和社會管理職能,有效推動氣象生態文明建設保障工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青海隆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氣象站建成運行
記者28日從青海省氣象局獲悉,青海隆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高寒濕地生態氣象野外試驗站日前通過專家驗收,正式投入運行。[詳細] -
堅守在黃河源頭汛情現場的氣象人
根據防汛需要,祁緒龍第一時間趕赴瑪沁縣拉加鎮瑪爾擋水電站開展實地氣象監測工作,搜集當地最新氣象信息,為各級防汛指揮部提供氣象決策信息。[詳細] -
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將構建“天地空一體化”生態氣象監測
周秉榮介紹,自1961年以來,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氣溫升高、降水增多,日照時數減少,區域氣候與歷史平均相比,偏暖偏濕。[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