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藏網 > 新聞 > 涉藏動態

      瞭望·治國理政紀事丨守護“中華水塔”

      發布時間:2022-02-28 09:37:00來源: 瞭望

        ◆ 2021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赴青海考察時強調,保護好青海生態環境,是“國之大者”。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切實保護好地球第三極生態。要把三江源保護作為青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承擔好維護生態安全、保護三江源、保護“中華水塔”的重大使命

        ◆ 青海敢為人先,先行先試。突破體制藩籬,改變“九龍治水”,搭建“四梁八柱”,設立生態管護公益崗位……不僅為我國國家公園建設貢獻出“青海方案”“三江源模式”,還讓牧民吃上生態飯,真正體會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 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取得多項國內第一:第一個發布林地、草地、濕地、地表水四大資源本底報告,第一個完成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頒布施行第一個由地方立法制定的國家公園條例……

        ◆ 過去,三江源國家公園范圍內有6類15個保護地,人為分割、各自為政、條塊管理、互不融通,管理體制弊端突出。創新生態保護管理體制機制,是國家賦予三江源國家公園五大試點任務之一,也是最大難點

        ◆ 牢固樹立共建共享理念,建立“一戶一崗”生態管護公益崗位機制,是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最大的亮點。按照“一戶一崗”原則,確保園區內每戶有1名生態管護員,戶均年收入21600元。讓牧民在參與生態保護的同時分享保護紅利,使牧民逐步由草原利用者轉變為生態守護者和獲益者

        ◆ 2020年8月國家評估驗收組驗收時,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卓有成效,已經初具中國特色國家公園的資源特征、文化特征和管理特征

        ◆ 在昂賽大峽谷走訪時,一位牧民用藏語說:“我們生態管護員像是一滴一滴的雨,落到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大海里。”

        青藏高原,地球第三極。

        長江,黃河,瀾滄江,三條大江大河從此發源,一路奔騰不息,哺育了燦爛的文明。

        這塊高高隆起的地理高地,就是被譽為“中華水塔”的三江源。

        曾經,因氣候變化和人為活動,這里生態退化惡化,河流頻頻斷流,湖泊大量消失,野生動物銳減……

        黨的十八大以來,這塊高地備受關注——

        2015年12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九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國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我國第一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拉開帷幕。

        此后,習近平總書記多次關注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并提出具體要求。

        2021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赴青海考察時強調,保護好青海生態環境,是“國之大者”。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切實保護好地球第三極生態。要把三江源保護作為青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承擔好維護生態安全、保護三江源、保護“中華水塔”的重大使命。要繼續推進國家公園建設,理順管理體制,創新運行機制,加強監督管理,強化政策支持,探索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經驗。

        諄諄囑托,殷切期望,為青海擘畫了藍圖,為高原生態文明建設指明了方向和路徑。

        青海敢為人先,先行先試,通過突破體制藩籬、改變“九龍治水”、搭建“四梁八柱”、設立生態管護公益崗位等舉措,不僅為我國國家公園建設貢獻出“青海方案”“三江源模式”,更讓千百年來逐水草而居的牧民們吃上生態飯,真正體會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從2016年試點啟動到2021年正式設園,5年多時光里,鐫刻下青海近600萬各族兒女在青藏高原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奮斗足跡。

        勇擔國家使命,肩負“源頭責任”

        約古宗列盆地,母親河黃河的源頭。

        2月中旬的清晨,“黃河源頭第一家”——藏族牧民格求來到這里。他是三江源國家公園一名生態管護員,每天騎馬巡查,守護源頭。

        格求腳下的這片土地,在4個多月前,剛剛成為我國第一批5個國家公園之一——三江源國家公園。

        2021年10月12日宣布正式設立的三江源國家公園,將黃河、長江源頭及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完整納入,使自然生態系統得到系統性、原真性、完整性保護。

        位于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南部的三江源國家公園平均海拔4712米,這里群山逶迤,雪峰高聳,冰川起伏,草原廣袤,河流縱橫交錯,湖泊星羅棋布。發源于此的長江、黃河攜眾多支流,浩浩蕩蕩,匯流入海;瀾滄江一江連六國,出中國國境后稱“湄公河”,是東南亞最大的國際河流。

        這塊地理高地,是一塊大美的顏值高地。這里有地球上最富野性之美的地理景觀,廣袤的凍土,浩瀚的冰川,扶搖的雪線,巨大的山系,遼闊的草原,古老的原始森林,以及滿山遍野的珍稀野生動植物,共同構成世界上高海拔地區獨一無二的自然景觀。

        這塊地理高地,是一塊璀璨的文明高地。在三江源發現的數量較多、類型豐富的古代文化遺存顯示,在人類歷史長河中,三江源孕育了光輝燦爛的文明,數萬年前就有先民在此遷徙、發展、融合,多民族共同創造了燦爛的高原文明。

        這塊地理高地,更是一塊珍貴的生態高地。這里是我國淡水資源的重要補給地,每年向下游輸送600多億立方米的清潔水,且近年呈增多趨勢。據青海省水利廳發布的《2020年青海省水資源公報》,近年來,青海省向下游輸送水量年均增加近百億立方米,2020年度輸送水量為954.98億立方米。同時,這里是高原生物多樣性最集中的地區,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和重要啟動區,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

        保護好三江源,對中華民族永續發展至關重要,對世界生態安全舉足輕重。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的重點改革任務后,2016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正式印發《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

        這意味著,三江源成為黨中央、國務院批復的我國首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全面啟動。

        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是黨中央深化生態文明制度改革的一項重大決策,是加快推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一次重大創新。

        建立國家公園,意味著中國將對三江源生態實行最嚴格的保護。

        這,對生態脆弱的三江源來說,是福音,是希望。

        這,對青海省來說,是責任,更是大考。

        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域總面積12.31萬平方公里,比一些省級行政區面積還大,涉及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的治多、雜多、曲麻萊、瑪多四縣12個鄉鎮、53個行政村、1.7萬戶7.2萬人。試點的難度、復雜性、艱巨性前所未有。

        全國人大代表、青海省省長信長星說,試點工作啟動以來,青海省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四個扎扎實實”“三個最大”“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的重要指示精神,將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列為“國字號”改革工程,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勇擔“國家使命”,肩負“源頭責任”,立足青海,面向全國,放眼世界,以敢為人先的勇氣先行先試,積極探索。

        青海成立由省委書記、省長任雙組長的領導小組,制定印發《關于實施〈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的部署意見》(下稱《部署意見》),提出8個方面、31項重點工作任務,明確了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的任務書、時間表、路線圖。

        記者在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看到一間“掛圖作戰”室,這里從一個側面記錄和見證著體制試點艱難推進的每一步。

        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局長王湘國告訴記者,管理局對照中央和省委相關文件梳理出62項試點任務,根據國家林草局綜合評估意見梳理出5個方面10項整改任務和20條整改措施,根據自然資源部督查反饋梳理9項整改措施,全部制作成圖表,掛滿墻壁,并用不同顏色標注,明確每一項工作任務、完成時限、進展情況等,不斷更新,掛圖督戰,對照完成。

        摸索中國特色的國家公園治理模式

        經過全省上下不懈努力,2020年8月,《部署意見》提出的8個方面、31項重點工作任務全面完成。

        2021年初,在全國10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驗收評比中,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名列首位。

        國家評估驗收組驗收認為:“青海省在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中,全省上下高度重視,深入領會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各項部署,按照試點方案要求,將頂層設計與基層創新相結合,大膽先行先試,全面、高質量完成了試點階段各項任務,積極探索了諸多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和亮點,取得了顯著的生態和社會效益,初步摸索出一套中國特色的國家公園治理模式。”

        清華大學國家公園研究院院長、評估驗收組組長楊銳在參加為期8天的現場驗收評估后,在西寧告訴記者: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效果超過預期”。

        在國家評估驗收組看來,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卓有成效,已經初具中國特色國家公園的資源特征、文化特征和管理特征等雛形。

        楊銳表示,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給他印象最深的有四點:第一,青海從上到下形成了強有力的生態保護集體意識;第二,有一支有擔當、有能力、肯吃苦、講奉獻的干部隊伍;第三,頂層設計與基層創新相結合,產生了以生態管護公益崗位機制為代表的一系列制度創新;第四,正在創造極具中國特色的人與自然和諧的國家公園管理新理念、新方法和新范式。

        這一極具中國特色的人與自然和諧的國家公園管理新理念、新方法和新范式,已被歸納梳理為“九個一”的“三江源模式”,即一面旗幟引領、一個部門管理、一種類型整合、一套制度治理、一戶一崗管護、一體系統監測、一支隊伍執法、一眾力量推動、一種精神支撐。

        這是青海舉全省之力圓滿完成的體制試點任務,為我國國家公園建設探索出的可復制可推廣的“青海經驗”“青海樣板”。

        青海省副省長劉濤幾年來主抓生態,一線推動感受頗深。他說,時時刻刻都能感受到基層干部職工、當地群眾對這片高天厚土的摯愛,感受到他們為守護好這里的生靈草木、萬水千山付出的艱辛努力和奉獻擔當。

        對基層藏族牧民群眾而言,生態文明建設順民心、順民意。在昂賽大峽谷走訪時,一位牧民用藏語說:“我們生態管護員像是一滴一滴的雨,落到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大海里。”


      三江源國家公園內河流縱橫,風光旖旎(2016年8月20日攝) 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供圖

        破解“九龍治水”

        過去,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范圍內有6類15個保護地,人為分割、各自為政、條塊管理、互不融通,管理體制弊端突出。

        創新生態保護管理體制機制,是國家賦予三江源國家公園五大試點任務之一,也是最大難點。

        青海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遵循生態保護內在規律,尊重三江源生態系統特點,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管理保護的原則,對三江源國家公園范圍內的自然保護區、國際和國家重要濕地、風景名勝區、自然遺產地等各類保護地進行功能重組、優化組合。

        在不做行政區劃調整、不增加編制的情況下,組建成立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將分散在林業、國土、環保、住建、水利、農牧等部門的生態保護管理職責劃歸管理局,對園區所在4縣鄉建立以管理局為龍頭、管委會為支撐、保護站為基地、輻射到村的新型生態保護管理體制,實現“一件事由一個部門來管”的目標。

        同時,組建成立三江源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局和管理分局,積極探索自然資源資產管理與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兩個統一行使”的有效實現途徑。

        記者走訪長江源、黃河源、瀾滄江源三大園區,基層干部紛紛反映:“改革后政令更暢通了,行動迅速,效果明顯。”

        “國家公園就好比是大腦,下設的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管理局、資源環境執法局好比是左手和右手,擔負不同職責分工,又相互監督。”在治多縣,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長江源園區管委會專職副主任才仁鬧布對記者說。

        走訪中基層干部反映,過去“林”管林,“草”管草,且執法能力、監管能力都很弱。整合后,各資源環境執法局都有十多人以上的隊伍,實現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的高效聯動,彌補了過去的缺陷。

        比如,原來的瑪多縣漁業站僅有一臺車3個人,承擔著黃河源園區扎陵湖、鄂陵湖1200多平方公里的廣闊區域及縣域內所有水系的漁業執法。巡護起來一周都跑不完,且很多地方沒有路,常有執法監管不到位的情況。整合后的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黃河源園區管委會資源環境執法局有20多人,近年接連破獲“7·26”非法捕殺藏野驢案、“8·23”非法采金案等大案要案。

        記者走訪發現,相關管理體制的整合經歷了一個磨合理順的過程,在摸索中前進,在磨合中向好。

        青海建立園地協同運行機制,推動園地間形成共建合力。三江源國家公園屬中央事權,實行委托地方代管的模式。管理局作為省政府派出機構,對三江源生態和自然資源資產實行一體化、垂直型、集中高效統一管理保護,一名副局長兼任玉樹州委常委、副州長。玉樹州、果洛州分別成立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領導小組,負責協調推進轄區內體制試點各項工作落實。

        治多、曲麻萊、瑪多、雜多4縣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同時任管委會專職副書記、專職副主任。青海省制定了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與玉樹州、果洛州聯席協調會議議事規則,有效調動了管理局和地方兩個方面的積極性。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與兩州及園區四縣黨委政府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定期召開聯席會議,推動園地協同。并將推進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列入兩州年度目標責任考核指標體系,明確生態保護指標占60%以上。

        新機制建立后,試點開展多項開創性工作,搭建起國家公園的“四梁八柱”。

        據了解,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取得多項國內第一:

        第一個發布林地、草地、濕地、地表水四大資源的本底報告,為三江源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的嚴格保護、管理管控、高效利用奠定基礎并探索經驗。

        第一個完成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對14400多個地塊進行邊界、屬性、狀況、等級的登記工作。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副局長田俊量說,確權最大難題是“一地兩證”(同一地塊上有草原承包權證和林權證)用技術的辦法在數據庫中表述清楚了。整個確權工作經過了縣鄉兩級公示,認可了確權登記的成果。“這為實現‘兩個統一行使’和自然資源資產國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傳承奠定了體制基礎。此項工作得到自然資源部肯定。”

        頒布施行第一個由地方立法制定的國家公園條例——《三江源國家公園條例(試行)》,為國家層面開展國家公園立法探索了路子、積累了經驗。

        在搭建國家公園“四梁八柱”方面,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同樣亮點紛呈:

        在推進實施《三江源國家公園總體規劃》的基礎上,編制完成生態保護、生態體驗和環境教育、產業發展和特許經營、社區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管理5個專項規劃,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規劃體系初步形成;

        制定印發科研科普、生態管護公益崗位、特許經營、預算管理等14個管理辦法,形成了1+N政策制度體系;

        制定發布管理規范和技術標準指南、標準體系導則、形象標志、標準術語以及生態管護規范等地方標準,有效支撐國家公園建設管理標準需要。

        在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扎陵湖鄉生態保護站勒那村生態管護隊第七組的隊員在鄂陵湖畔撿拾垃圾(2018年12月2日攝) 張龍攝

        “一戶一崗”生態管護

        國家公園體制不僅是生態意義上的變革,還要求以生態為抓手,在生態保護第一的前提下解決好人的問題,牽一發而動全身。

        建立“一戶一崗”生態管護公益崗位機制,是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最大的亮點。青海在試點中立足省情實際,牢固樹立共建共享理念,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立生態管護公益崗位機制,省財政每年拿出3.7億元資金,按照“一戶一崗”原則,確保園區內每戶有1名生態管護員,戶均年收入21600元。這讓牧民在參與生態保護的同時分享保護紅利,使牧民逐步由草原利用者轉變為生態守護者和獲益者。

        48歲的牧民生態管護員索南文毛,家住長江源頭所在的玉樹州治多縣。蜿蜒奔涌的長江水,在這里形成“萬里長江第一灣”的壯美景觀。

        “‘薩’(藏語)是雪豹,‘鬧’(藏語)是巖羊;放牧是巡護,轉湖就監測;見到動物要記下……”索南文毛邊撿拾垃圾,邊念叨從生態管護員培訓班上學到的口訣。

        這里曾經草原退化嚴重,還出現了黑土灘。“國家公園建設讓家鄉的環境保護得更好,很多野生動物又回來了,草原上、水里都比以前更干凈了。”索南文毛說。

        越來越多的當地牧民跟索南文毛一樣,成為生態管護員,端上生態碗,吃上生態飯。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副局長孫立軍介紹,截至目前,三江源國家公園共有超過兩萬名生態管護員,他們從事草原管護、生態觀測、氣候監測等工作,掌握所在區域的生物多樣性情況,成為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力量。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以來,三江源生態系統退化趨勢得到遏制,進入全面好轉的新階段。

        黃河源園區是三江源國家公園生態變遷的典型代表。

        在上世紀末本世紀初,這里草原退化沙化嚴重,黑土灘遍地,鼠害猖獗,濕地萎縮,湖泊干涸,雪山消失,野生動物難覓蹤跡。甚至在2003~2004年間,黃河源頭區域一度斷流,生態紅燈頻頻亮起。

        位于扎陵湖鄉多涌村境內的多涌大橋,修建在扎陵湖與鄂陵湖之間的河段上。上世紀90年代后期到本世紀初,這里曾發生連續跨年度斷流。

        記者曾于2004年3月底到這里采訪,那時寬闊的河床整個裸露在外,河底滿是黃沙。2020年8月,記者故地再訪,站在橋面上遠望,但見碧浪翻滾奔涌,水面寬闊水鳥翻飛。

        “近16年來,黃河源頭區域沒有再發生過斷流現象。”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黃河源園區管委會專職副主任甘學斌說,一度消失的湖泊重現大地,“千湖之縣”瑪多的湖泊數量,也由原來的4077個增加到5849個,濕地面積增加104平方公里。

        黃河源園區的生態巨變并非個案。國家發改委生態成效階段性綜合評估報告顯示:三江源區主要保護對象都得到了更好的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質量得以提升,生態功能得以鞏固,水涵養量逐年增長,濕地與水體生態系統持續恢復,草地覆蓋率、產草量分別比十年前提高了11%、30%以上,野生動物種群明顯增多,藏羚羊由20世紀80年代的不足2萬只恢復到7萬多只。

        三江源千湖再現、生態好轉的背后,是青海抓住青藏高原氣候暖濕化的窗口期,實施黑土灘治理、退化草原補播、封沙育草、濕地保護等生態治理工程,實現增草、增綠、增水;園區內48宗礦業權全部退出,實施生態修復工程,撫平生態瘡疤,徹底解決生態環境的歷史欠賬……

        綠水青山出顏值,金山銀山有價值。

        在三江源國家公園瀾滄江源園區的玉樹州雜多縣,昂賽鄉牧民阿松每天都要走十多公里的山路去巡護。他布設的紅外相機曾在同一點位拍到雪豹和金錢豹的影像,這一直讓他引以為豪,并成為巡護動力。

        在昂賽,牧民們帶領訪客看雪豹、拍雪豹,成為三江源國家公園自然體驗特許經營的成功探索,每年增加收入超過100萬元。昂賽大峽谷,也因此成為國際有名的雪豹戶外監測點,被喻為“大貓谷”。

        北京大學山水自然保護中心主任趙翔說,這里已累計識別出80只雪豹和12只金錢豹,從人獸沖突補償到自然體驗特許經營,不斷示范著人與雪豹、金錢豹共存的可能。

        全國人大代表、青海省委書記王建軍說,保護好三江源,守護好“中華水塔”,青海義不容辭。我們將按照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守護好高原的生靈草木、萬水千山,把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好、管護好,為把青藏高原打造成為全國乃至國際生態文明高地不懈奮斗。

        早春,三江源沉睡的冰川雪峰正在漸次蘇醒。陽光照射下,水珠滴滴,細流涓涓,不斷匯聚磅礴之力,準備著又一次的啟程奔赴。不久,高原冰雪消融,更豐盈的清水將奔涌東流!

        三江源,正在迎來一個嶄新的時代。


      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內的黑頸鶴(2021年10月21日攝) 張龍攝

        刊于《瞭望》2022年第9期

        視頻《源生萬物》

        總監制:馮瑛冰 江時強

        監制:史湘洲 陳凱

        統籌:張冉燃 呂雪莉

        記者:柳澤興

        制作:新華社青海分社

        新華社瞭望周刊社

        新華社青海分社

        制作

        素材支持: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

      (責編: 于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超碰色偷偷男人的天堂| 好吊色青青青国产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av无码网站| 欧美交换乱理伦片120秒| 国产精品玩偶在线观看| zoom和okzoom在线视频| 无套内射无矿码免费看黄|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精品2020| 欧美日韩亚洲国产|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在线播放| 窈窕淑女在线观看免费韩剧| 噼里啪啦完整高清观看视频| 91色视频网站| 好爽好黄的视频|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水| 日日碰狠狠添天天爽五月婷 | 91精品国产麻豆福利在线 | 免费无码又爽又刺激高潮| 综合网中文字幕| 国产av无码久久精品| 视频一区视频二区制服丝袜| 国产啊v在线观看| 麻豆狠色伊人亚洲综合网站| 女人和拘做受口述| 两个人看的www日本动漫| 无码人妻熟妇av又粗又大| 久久人人做人人玩人精品| 日韩欧美亚洲乱码中文字幕| 五月婷婷丁香六月| 欧美xxxxx性视频| 亚洲一卡二卡三卡四卡无卡麻豆| 97视频在线观看播放| 精品国产VA久久久久久久冰| 国产成人精品动图| 狠狠色综合一区二区| 国产欧美日韩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一级特黄录像免费播放肥| 国产精品无码永久免费888| 2019国产麻豆剧传媒视| 国产精品推荐天天看天天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