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鳥-魚”系統保護,青海湖生態持續向好
一尾尾青海湖裸鯉(俗稱“湟魚”)被民眾小心翼翼地從裝滿魚苗的盆中放流至沙柳河中,小魚在清澈見底的河水中逆流而上,青海湖的重要補給河流之一——沙柳河中呈現出“半河清水半河魚”的壯景。
這是6月18日在第十五屆青海湖裸鯉增殖放流暨觀魚節現場拍攝的即將被放生的青海湖裸鯉。新華社記者 耿輝凰 攝
18日,第十五屆青海湖裸鯉增殖放流暨觀魚節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開幕,青海當地民眾以及省外游客等在沙柳河國家濕地公園共同參與此活動。剛察縣沙柳河鎮尕曲村的青海湖生態管護員劉洪山說:“這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場保護青海湖特有物種的生態實踐課。”
這是2019年9月24日拍攝的青海湖鳥島美景。新華社記者 李琳海 攝
裸鯉是青海湖“水—鳥—魚”生態鏈中的核心物種。據青海省農業農村廳廳長李青川介紹,政府全力推動青海漁業資源恢復和保護,目前青海湖裸鯉資源恢復至10.85萬噸,是保護初期的42倍。
剛察縣農牧綜合行政執法大隊工作人員唐育林從事湟魚保護已有30年,他說,每年六七月是湟魚洄游的重要時期,湟魚會在剛察縣境內的沙柳河、泉吉河、布哈河等淡水河流內產卵。唐育林和同事們駐扎在帳篷中,沿河道進行不間斷巡護執法,防止湟魚擱淺,當地民眾會和政府一道參與湟魚救護。
這是6月17日在沙柳河國家濕地公園拍攝的正在捕食青海湖裸鯉的水鳥。新華社記者 耿輝凰 攝
剛察縣境內的仙女灣濕地是青海湖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區域之一,盛夏時節站在湖岸邊,清風徐來,斑頭雁、棕頭鷗等鳥類在濕地中嬉戲,寶藍色的青海湖與天際線相接,風景讓人沉醉。
剛察縣自然資源和林業草原局副局長晏銀麗介紹,去年該縣投入2000多萬元對仙女灣沿線的退化草場進行修復,補種沙棘、青海云杉等樹種,隨著青海湖水位的不斷上漲和生態持續向好,如今仙女灣濕地中的水鳥種類不斷增多,植被覆蓋度超過70%。
這是2021年6月5日拍攝的剛察縣仙女灣濕地。新華社記者 耿輝凰 攝
青海湖北岸的剛察縣是青海湖生態持續向好的縮影。剛察縣委副書記麻葉拉說,青海湖已成為當地一張重要的生態名片。如今,這里的天然草場承載空間進一步釋放,光伏、風電等清潔能源產業規模化發展步伐加快。
青海湖景區保護利用管理局副局長高靜宇說,隨著生態保護和治理力度不斷加大,青海湖生物多樣性快速恢復。目前,青海湖棲息水鳥97種,共57.1萬只,成為中國候鳥繁殖數量多、種群集中的繁殖地之一,青海湖旗艦物種普氏原羚種群數量超過2800只。
這是2019年7月19日拍攝的青海湖美景。新華社記者 李琳海 攝
記者了解到,近日,國家公園管理局已批復同意青海省開展青海湖國家公園創建工作。置身于山、湖、花、草以及民俗風情相互襯映的綺麗景色之中,游客們無不心曠神怡。游客李濤說:“行游青海湖,是人生珍貴而難忘的心靈之旅,不只是寫在紙上、掛在網上,更是鐫刻于心。”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瀕危物種青海湟魚開啟“九死一生”洄游季
6月的青海湖,水鳥翔集、魚翔淺底。此時,青海湖中的特有物種湟魚也開啟了每年一次的洄游之旅,通過這段艱辛的歷程迎接新生命的到來。[詳細] -
青海湟魚進入洄游季 魚群逆流產卵
每年5月底至8月初是青海湟魚洄游產卵的季節。成群的湟魚沿著青海湖入湖河流逆流而上,到上游淡水河產卵。青海湖北岸到南岸的沙柳河、泉吉河、布哈河以及黑馬河是其重要的洄游產卵場所。[詳細] -
青海湖環湖地區干部群眾共同救助擱淺青海湖裸鯉
31日,記者從青海湖景區保護利用管理局獲悉,日前,該局鳥島分局的工作人員在巡查過程中發現與環湖地區群眾共同救助萬尾擱淺的青海湖裸鯉。[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