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尖扎縣:“陽光收入”鼓起村民錢袋子
藍色的光伏板覆蓋居民屋頂。通訊員 張海麟 攝
9月13日,沐浴著秋天的暖陽,走在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昂拉鄉德吉村四通八達的街巷里,兩側極具特色的院落,亭臺樓閣,河岸碼頭,以及寬闊的沙灘在黃河的臂彎里渾然一體,猶如一幅水墨畫映入眼簾。從空中俯瞰,覆蓋在家家戶戶屋頂的光伏板緊密成排,在陽光的映照下像一汪湖泊泛著湛藍的光澤。
只見村民娘毛吉家的屋頂,一塊塊深藍色的光伏電板“貪婪地”吸吮著七彩陽光,這是娘毛吉和村民自詡的“綠色銀行”。當太陽能轉化成電能,順著一條條電線“流入”彩電、冰柜、洗衣機、電灶和抽油煙機,結余的電能并入國家電網,就相當于把錢存入了他們的私人賬戶。
“當天發電量11.9千瓦時,總量23296千瓦時……”掛在娘毛吉家廊檐的智能電表實時記錄著每時每刻產生的電能,這些電能除了滿足日常自用外悉數并網,由此帶來的“陽光”收入,每月20日至24日按時入賬。
“雖然不是特別多,但一年下來也有幾千元。只要有太陽就有錢賺?!蹦锩f,今年雖然安裝了封閉式采光屋頂,使得光伏發電量有所下降,但盛夏時節每月依然能入賬近300元。
跟隨屋頂分布式光伏運維員鬧日太的腳步,來到娘毛吉家的屋頂,七彩陽光由30塊光伏板轉化成電能,經過分別通向房前和屋后的兩根粗壯的電線,實現了“自發自用,余電上網”?!爸灰覀儾傩暮?,這些光伏板就能源源不斷地給村民帶來一份額外收入,這才是一筆真正意義上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濒[日太介紹,德吉村一共設有251個并網點,上網電價達到0.5074元每千瓦時,僅靠光伏發電,戶均年增收4000多元。
德吉村是尖扎縣6個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之一,251戶村民多數來自偏遠山區。2017年完成搬遷以來,后續產業發展成為讓村民“穩得住、能致富”的關鍵路徑。作為中國華能集團有限公司援建主陣地,華能集團利用當地清潔能源資源稟賦,發揮“華能所長”,實施屋頂分布式光伏項目,并于2019年底走出了一條“分戶接入,自發自用,余電上網”的產業模式。
黃河在尖扎縣達拉卡地區“留戀地”拐了個彎,德吉村便坐落在河灣里,而河灣另一側,正是“黃河民宿第一村”尖扎縣尖扎灘鄉來玉村。每年5月至10月,是尖扎縣沿黃各個鄉村旅游點最為熱鬧的時候,作為全縣鄉村旅游的代表,來玉村以其秀美的風光和獨具風格的民宿引得游人紛至沓來,短視頻平臺、微信朋友圈處處曬來玉、唱來玉、贊來玉。
爬上來玉村南側坡頂,腳下99棟藏式院落沿著河岸的緩坡錯落有致,寬闊的瀝青路通往家家戶戶院門口,屋頂的景致與德吉村別無二致。
“來玉村光伏于2020年底并網,采用‘分組接入、全額上網’模式,來玉村99戶共17個并網點,上網電價0.3077元每千瓦時?!比A能集團援青干部、尖扎縣委副書記、縣政府副縣長藺通介紹,德吉村和來玉村屋頂光伏惠民模式,正在逐步推廣覆蓋到尖扎縣其他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從2020年起持續為德吉、來玉、寺門3個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380戶居民援建屋頂光伏,實現戶均年增收約4000元。
作為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來玉村在后續產業大力發展中,形成了民宿、旅游、光伏、采摘、服裝加工“五大產業”,其中,光伏產業成為村民年度分紅中重要部分。來玉村黨支部書記才讓加說:“并網不足3年,這2034個光伏面板讓我們村實現了‘陽光紅利’68萬元,平均每戶分紅近6900元。”
“聚焦能源,努力實現全縣易地扶貧集中安置點屋頂光伏全覆蓋,通過‘光伏飯’兜住搬遷群眾民生底線?!奔庠h分布式光伏產業發展業已走出獨具特色的路徑,但作為央企援青干部的藺通,對此還有著更加長遠的打算,他說,將利用華能所長,啟動整縣屋頂光伏建設,在政府、學校、醫院、工業園的屋頂建設分布式光伏,同步建設光伏車棚和充電樁,助力尖扎縣打造“百萬千瓦清潔能源基地”和“青海清潔能源發展示范縣”。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光伏+電采暖”讓青海涉藏州縣牧民很“暖”心
時值隆冬,天寒地凍。青海省平均溫度低至零下十幾攝氏度,但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澤庫縣和日鎮羊旗村的綜合活動室室內溫度在19攝氏度左右。[詳細] -
青海黃河岸邊德吉村:燒柴燒煤邁向電氣化
2016年8月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德吉村集中搬遷項目開工建設,讓農牧民從海拔2600米的干旱山頭,到海拔1900多米的黃河岸畔。[詳細] -
青海省尖扎縣:易地搬遷群眾樂業安居奔小康
近年來,尖扎縣結合各搬遷點的實際情況發展后續產業,幫貧困群眾“挪窮窩”“換窮業”,捧上了“金飯碗”,難題得以破解。[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