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山腳下,洱海之濱。坐落其間的白族小漁村恬靜安逸。
今年是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記者近日探訪位于滇藏公路旁的僑鄉云南省大理州喜洲鎮,這座僑味濃郁的小鎮曾為西藏和平解放作出諸多貢獻。
漫步在喜洲古老的青石板街道,不時要給搭載著游客的“公主馬車”讓道。鮮為游客所知的是,這些車夫與馬匹的先輩們足跡遍及東南亞,甚至扎根異國他鄉。
1946年出生的張復元,是一位生于斯長于斯的地道白族老人。講起自己的家鄉,他掩飾不住自豪,“在喜洲,幾乎每家每戶都有僑情,我的祖父、父親就曾僑居緬甸。”
古時,喜洲是古南方絲綢之路——“茶馬古道”的重鎮,商業興盛,手工發達。有史料記載,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南詔時期,喜洲就是一座有名的商城,“河賧賈客”的經商足跡遠涉驃國(今緬甸境內)等東南亞一帶。
清光緒年間,形成了馳名中外的“喜洲商幫”,后發展成以“四大家”“八中家”“十二小家”為中心的300多戶740多家的小鎮,在國內外設有商號119個,約有100余戶參與出口貿易。因商業遠涉國外、海外僑胞增多,喜洲成為云南僑鄉之一。
“我祖父和父親曾是喜洲最大商號‘永昌祥’的合伙人,他們常年在緬甸生活經商。”張復元告訴記者,他們在外一旦掙得錢財,就會帶回或匯款回家,修葺擴建宅子。如今,在喜洲保存著大量“三坊一照壁”的白族老宅院。
喜洲僑商愛國愛鄉。抗日戰爭時期,在緬甸的喜洲華僑,通過滇緬公路,運回了大量國內缺乏的棉紗、汽油、藥品等物資,支援祖國抗戰。日軍占領緬甸后,他們紛紛回國為抗戰捐錢捐物、新辦學校,救亡圖存。湖北武漢淪陷之前,華中大學(現今的華中師范大學)在喜洲僑商的邀請下,于1939年3月曾遷至喜洲辦學。
僑鄉喜洲的愛國愛鄉之情,在西藏和平解放時體現得淋漓盡致。1950年,中共中央作出進軍西藏的決策,其中南路進藏部隊的供給物資是由云南各地調集,而其中以大理所在的滇西為重。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遵照毛主席“一面進軍,一面修路”的指示,北路進軍西藏的部隊由四川修筑了川藏公路。南路,在組織人、牲畜運輸軍需的同時,1950年8月滇藏公路工程上馬,公路建設指揮部就設在喜洲。
“我們家里也住過解放軍。我媽媽把樓上樓下的空房間打掃干凈,給解放軍住下。”張復元告訴記者。
解放軍在喜洲短暫停留,給當地民眾留下了軍紀嚴明、和藹可親、為民服務的印象。張復元至今清楚記得,“我那時候調皮,在家里玩皮球不慎摔在臺階上,頭上磕破了一個口。住我家的解放軍叔叔找來衛生員,幫我止血包扎。”
當時,喜洲民眾不僅為解放軍提供住宿,馬幫商號還幫助馱運軍糧和物資送往西藏。修筑滇藏公路的24600多名民工中,亦有喜洲人參與其中。他們均不同程度地為西藏和平解放貢獻了力量。
七十年轉瞬即逝,喜洲當年參與幫助西藏和平解放的老人多已辭世,但他們的子孫后代得以踏上雪域高原,領略西藏之美。
“喜洲年輕一代很多人經常去西藏旅游。”張復元對記者說,常聽他們說,滇藏公路是一條雄奇險峻的“天路”,西藏是一片神奇瑰麗的“天堂”。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