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季度,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沖擊。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嚴峻考驗,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全國上下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中,經濟社會運行逐步趨于正常,生產生活秩序加快恢復。總的來看,一季度,在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下我國經濟社會大局保持穩定。同時,我們也要看到,當前國際疫情持續蔓延,世界經濟下行風險加劇,不穩定不確定因素顯著增多,我國防范疫情輸入壓力不斷加大,復工復產和經濟社會發展面臨新的困難和挑戰。
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17日召開會議指出,當前經濟發展面臨的挑戰前所未有,必須充分估計困難、風險和不確定性,切實增強緊迫感,抓實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會議強調,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穩是大局,必須確保疫情不反彈,穩住經濟基本盤,兜住民生底線。要在穩的基礎上積極進取,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中全面推進復工復產達產,恢復正常經濟社會秩序,培育壯大新的增長點增長極,牢牢把握發展主動權。
當前,我國貨物和服務進出口貿易總額占GDP的比重超過三分之一,就業、產業鏈、外匯平衡與境外需求關聯度較高。境外疫情蔓延給國內經濟恢復帶來較大壓力,特別是與出口相關的境外市場需求降幅較大,勢必會給我國特定行業和全面經濟恢復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為應對疫情發生給經濟帶來的負面沖擊,歐美多國央行相繼推出激進的貨幣政策,以穩定就業和金融市場,但目前來看境外需求短期不會很快恢復。在堅定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發展有潛力、有韌性的基本面基礎上,也要準確把握疫情在短期內對就業和中小微企業的沖擊影響,采取適當的、有力的政策,盡可能快速有效對沖疫情沖擊。在當前全球疫情大流行,對世界經濟造成嚴重沖擊,對國內經濟帶來一系列嚴峻挑戰的形勢下,我們必須保持定力,在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同時,階段性加強需求管理的力度。鑒于此,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要積極擴大國內需求。要釋放消費潛力,做好復工復產、復商復市,擴大居民消費,適當增加公共消費。要積極擴大有效投資,實施老舊小區改造,加強傳統基礎設施和新型基礎設施投資,促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擴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要調動民間投資積極性。
做好今年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必須增強風險意識、強化底線思維,做好較長時間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特別是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有關部門要發出積極的政策信號,降低未來經濟的不確定性,幫助市場主體重塑信心,進而引導其現階段實施更加符合社會整體利益的經濟行為。在前期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基礎上,出臺更精準、更有針對性和力度的政策,穩定市場參與主體對未來經濟發展的信心,只有這樣企業才敢放心大膽地投資,消費者才能恢復消費水平。通過穩定市場參與主體對未來經濟發展的預期,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擴大內部需求,刺激消費和投資,可以降低疫情對國內生產和消費的沖擊,延緩和降低境外需求下降的影響。為此,可以考慮采取三方面的具體政策和措施。
一是通過財政政策刺激短期需求。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比如中央提出的提高赤字率,發行抗疫特別國債,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真正發揮穩定經濟的關鍵作用。各地政府部門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通過消費補貼直接拉動需求,并把消費重點引向受疫情影響較大的相關行業。當前,疫情發展使得消費需求產生新的變化,許多領域的消費受到抑制,一些領域消費需求得到激發,應對疫情還催生并推動了許多新產業新業態快速發展。要把復工復產與擴大內需結合起來,把被抑制、被凍結的消費釋放出來,把在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型消費、升級消費培育壯大起來,使實物消費和服務消費得到回補。面對需求方面的新變化,各地區各部門要從結構上來把握和引導,進而實現中央提出的“供需良性互動”,既避免產生新的產能過剩,又能帶動產業鏈復蘇,還能在短期內快速恢復就業水平,同時也避免物價的大幅波動。
二是通過貨幣政策恢復企業的投資信心。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更加靈活適度,運用降準、降息、再貸款等手段,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引導貸款市場利率下行,把資金用到支持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微企業上。除了降低短期市場利率以外,有必要較大幅度降低中長期信貸利率。鑒于長期經濟增速平緩下降的規律,有必要采用“兩頭低中間高”的山丘式利率結構,即降低短期貸款利率和長期貸款利率,使這兩者略低于中期貸款利率,引導社會投資節奏。
三是搭建政策性金融平臺,改善中小微企業的融資環境。此次疫情中的信貸干預,有力地緩解了企業資金鏈斷裂的壓力,但也暴露了政策傳導衰減、金融機構“趨利避害”的“理性本能”,依然無法阻止抗風險能力弱的部分小微企業陷入困境。為此,應考慮以這次史無前例的疫情沖擊為契機,通過完善制度建設來為中小微企業搭建遮擋風雨的平臺。可以整合國內的融資擔保資源,組建專門為中小微企業融資服務的平臺,有效緩解長期存在、難以根本扭轉的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狀況,給中小微企業提供一個可預期的長期發展前景。通過出臺更多專項資助措施,“輸血”“造血”齊頭并進,助力中小微企業盡快走出疫情陰影,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作者:張娜、趙曉軍,均系北京交通大學北京綜合交通發展研究院副教授、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
王娜:出口轉內銷是破解外貿困境的有效途徑
4月23日,上海市商務部門相關負責人指出,上海首批出口轉內銷商品將于4月28日上線,在推動穩外貿政策落地的同時,助力外貿企業通過電商平臺拓展國內銷售渠道。地方政府要進一步針對本地外貿企業實際情況,精準施策,多舉措助力外...[詳細] -
把握推進新型城鎮化的著力點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取得重要進展。推進新型城鎮化,既能讓越來越多的群眾享受城市文明,又能促進城鄉和區域協調發展,進而推動高質量發展。推動城鎮體系優化與城市群發展,提升城市綜合承載能力。[詳細] -
范恒山: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中促進經濟向好發展
4月17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今年一季度極不尋常,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沖擊;要在穩的基礎上積極進取,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中全面推進復工復產達產,恢復正常經濟社會秩序,培育壯大...[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