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陶文昭近日在《北京日報》撰文指出:
強化對長期性的認識,保持定力以防止懈怠急躁。一方面,全球疫情的控制需要較長的時間。中國采取最為斷然的措施,也經過了幾個月的時間才基本控制疫情。世界上一些國家疫情還沒有到頂點,一些國家疫情還在始發階段。另一方面,對新冠病毒完全弄清楚并研制出疫苗需要較長時間。目前對新冠病毒的阻擊,主要還是依靠隔離的手段。在有效的疫苗問世之前,疫情不可能完全被消滅。形象地說,中國疫情防控過去是遭遇性的阻擊戰,而往后一段時間里則是常態化的陣地戰。
強化對復雜性的認識,堅持統籌兼顧以防止顧此失彼。一方面,確保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項重大任務,要始終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另一方面,復工復產,恢復生產生活秩序,關系到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物質保障,關系到民生保障和社會穩定,關系到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關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完成“十三五”規劃,關系到我國對外開放和世界經濟穩定。還要看到,疫情形勢在不斷變化,還有許多難以預料的因素,要準確分析把握國內外疫情防控和經濟形勢的階段性變化,因時因勢調整工作著力點和應對舉措,動態優化完善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政策。
深化對發展大局的認識,增強信心尋覓機遇。站到大歷史視野,新冠疫情終究還是“一段插曲”,疫情的沖擊仍然是短期的、總體上是可控的,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還要看到,危和機總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機,要善于從眼前的危機、眼前的困難中捕捉和創造機遇。疫情使我們面臨著嚴重的挑戰,同時也給我們加快科技發展、推動產業優化升級帶來新的機遇。要抓住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賦予的機遇,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抓緊布局數字經濟、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大力推進科技創新,著力壯大新增長點、形成發展新動能。中華民族歷史上經歷過很多磨難,但從來沒有被壓垮過,而是愈挫愈勇,不斷在磨難中成長、從磨難中奮起。在艱難砥礪中爬坡過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步伐將更為堅實。
-
穩定市場預期 牢牢把握發展主動權
今年一季度,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沖擊。通過出臺更多專項資助措施,“輸血”“造血”齊頭并進,助力中小微企業盡快走出疫情陰影,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