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國最初建立的四個經濟特區來看,深圳不管是在GDP還是人均GDP上均遠遠超過其他三個經濟特區(珠海、汕頭、廈門)。而且,在2018年,深圳的GDP超2.4萬億元,首次超過毗鄰的香港,成為亞洲經濟總量排名前五的城市,中國大中城市排名前三。長期以來,深圳在全國經濟特區經濟總量中一直保持在60%的比重,深圳確實創造了城市發展史上的“奇跡”。那么“深圳奇跡”到底存在什么密碼?筆者認為,“探索邏輯”“辯證思維”和“實踐理性”是深圳40年發展史的重要經驗,更是一種方法論。從比較優勢到競爭優勢,這些經驗和方法論已經讓深圳成為中國城市發展的標桿;甚至在未來,深圳若能從“競爭優勢”贏得“絕對優勢”,這些經驗和方法論也必將成為其繼續前行的“利器”。
在“探索邏輯”下利用稟賦優勢
回顧深圳40年發展史,“機緣稟賦(天時)、地緣稟賦(地利)和人緣稟賦(人和)”是中國對外開放在深圳起步的重要決定因素,也是“深圳奇跡”的稟賦優勢。所謂“機緣稟賦”就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具體時間是1979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在廣東省的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省的廈門試辦出口特區(1980年5月,出口特區改名為經濟特區)。所謂“地緣稟賦”就是地理上的優勢,深圳瀕臨香港,地理上的臨近使深圳得以抓住了香港產業轉移的機遇,大量的港資在深圳開展“三來一補”業務。而所謂“人員稟賦”,就是改革開放之處,中國擁有最初、最大、最廣的“人口紅利”。這種稟賦優勢讓深圳獲得了大量的外來資本和廉價勞動力。
雖然“天時、地利、人和”為深圳創造了“三位一體”的稟賦優勢,但是在經濟特區創立之初(特別是頭十幾年),經營管理、工業區開發、人事制度、醫療制度、社保制度等方面的經驗都嚴重不足,需要在“探索中”前行。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認為辦經濟特區沒有現成的經驗,需要“摸著石頭過河”。換句話說,經濟特區沒有現成的經驗,需要通過“投石問路”,從中探索經驗、總結經驗和推廣經驗。
在“辯證思維”下推動創新轉型
從“深圳速度”到“深圳質量”,需要思考的是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從“深圳制造”到“深圳創造”,需要謀劃的是自主創新能力增強;從“貼牌生產”到“自主品牌”,需要探尋的是價值鏈的攀升路徑。這一切均體現了深圳從“三來一補”到“創新轉型”的發展之路,更體現了深圳在辯證思維(即對立統一規律、量變質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下的轉型軌跡。
第一,對立統一規律。進入新世紀特別是在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之后,深圳面臨和20世紀70年代的香港一樣的困境,地租和人力資本迅速攀升,原有的稟賦優勢漸漸地成為了一種發展“瓶頸”,迫切需要推動經濟轉型發展。很多企業因為經營成本的提升而從深圳外遷,例如華為把終端總部(手機、平板)遷往東莞松山湖(華為小鎮)。“創新轉型”與“企業經營成本上升”成為了相互對立的矛盾體。如何將兩種“對立”的矛盾體統一起來,進而成功推動深圳“創新轉型”,將考驗政府的施政智慧。
第二,量變質變規律。深圳憑借“機緣稟賦(天時)、地緣稟賦(地利)和人緣稟賦(人和)”三位一體的稟賦優勢,獲得了扎實與優越的發展基礎。從“深圳速度”到“深圳質量”、從“深圳制造”到“深圳創造”、從“貼牌生產”到“自主品牌”,都是“量變質變規律”的集中體現。
第三,否定之否定規律。這集中體現在深圳推動傳統經濟增長模式向“創新轉型”的思辨邏輯。由于瀕臨香港,深圳選擇“創新轉型”的道路,實際上是對比20世紀70年代香港轉型的經驗,在否定香港轉型模式帶來的“不良后果”和否定深圳復制香港轉型模式的基礎上,戰略性作出“創新轉型”的科學抉擇。
在“實踐理性”下打造有為政府
制度創新是特區創新之母。從稟賦優勢到創新轉型,特區在政策方面具有很多的“靈活性”和“變通性”,這在很大程度上給予經濟特區政府上具有在“實踐理性”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政策便利。從建設“敢為天下先”的經濟特區到建設以“成為競爭力、創新力、影響力卓著的全球標桿城市”為目標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均沒有現成經驗可以學。深圳市政府突破“本本主義”的牢籠,不是照搬照抄西方經濟學的“理性主義”或“有限理性”思想,而是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實踐理性”下帶領深圳走出了一條獨特的市場發展之路。
所謂“實踐理性”,指的是深圳政府的一切改革思想和體制機制創新均來源于實踐,在實踐的基礎上探索“試錯”“容錯”“糾錯”機制,作出的“理性思考”和制度創新。這種“實踐理性”下的決策,孕育了富有“韌性”的市場化營商環境,使深圳成為我國創新、創業和創意的“天堂”。換句話說,在“實踐理性”下打造出一個“有為政府”,進而孵化出“有效市場”。因此,深圳能創造出具有持續生命力的“蛇口模式”,也能孵化出一批追求卓越的偉大企業(如華為、騰訊、朗科等),更能培育出一批優秀的企業家(如任正非、馬明哲、王石等)。
作者系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
徐斯旸:激發民營企業新活力 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改革開放40余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民營經濟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涌現出華為、騰訊、阿里等一批世界級優秀企業,民營經濟成為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詳細] -
國內產業鏈發展機遇與廣東穩鏈補鏈之策
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的經濟界委員時強調:“‘六保’是我們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重要保證。[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