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第一資源是人才、核心因素是人才、戰略優勢在人才。正因為人才富集、科技水平高,成就了長三角制造業發達、產業鏈供應鏈相對完備和市場潛力大等諸多優勢,為長三角“勇當我國科技和產業創新的開路先鋒”奠定了重要基礎。
做強4個“1”,培育人才競爭優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要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如果把長三角三省一市的人才政策分別視為一個“1”,集聚起來應產生“1+1+1+1>4”的效應。這就要求我們一方面把握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制定具有競爭優勢的制度體系、產業政策、創新政策、人才政策,不斷提升各個地區的人才競爭優勢、人才發展含金量;另一方面,以特色意識、長板意識、共同體意識,結合各地獨特稟賦,培育特色鮮明的人才集群,促進高質量發展。
握指成拳,形成合力。要加大改革力度,盤活區域內要素、資源,整合三省一市優勢力量,通過改革打通堵點、疏通關節、暢通循環、協同發力,建立更為順暢高效、更能聚焦發力、更易激發活力的網絡體系,讓各類要素自由流動,形成人才創新創造活力。各地既要深化分工協作,以錯位發展實現合作共贏,持續放大區域發展規模效應、協同效應、集聚效應;還要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建立健全協同機制,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促進人才流動和科研資源共享,打造區域創新共同體,讓人才在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科研突破中發揮才干、提升本領。
培育“三個優勢”,優化人才成長整體生態。其一,培育機會優勢。形成良好創新創業生態系統,加快重大基地、高端領域重要項目的布局和建設,加強政產學研等相關主體合作,構建人才效益突出、產業城市社區融合、宜居宜業宜學、充滿活力激情的新一代園區,用創新激發城市發展新動力。其二,培育制度優勢。打破要素流動的行政壁壘,建立靈活便利的政策體系,推動資本、技術、信息、人才要素自由流動;向改革要活力、向市場要動力,建立開放市場機制,推動建立權責統一、運轉高效、法治保障的體制機制,積極對接國際先進理念和通行規則,用透明的、可預期的、具有優勢的制度推動發展、保障發展。其三,營造環境優勢。持續改善營商環境,進一步提升城市治理水平,用開放、服務、創新、高效、智慧的發展環境,吸引海內外人才和市場主體近悅遠來;著眼于高品質生活要求,提供高品質住宅、便捷的公共空間、優質的醫院和學校、便利的購物中心、優美的城市公園、綠色的生態環境,使來者有其位,居者有其所,行者有其樂。
(作者:汪懌,系上海社會科學院政治與公共管理研究所研究員、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
王靈桂:開展交流對話 推動共同發展
國與國、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交流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對話對于人類文明繁榮發展不可或缺。 [詳細] -
張維為:共同走和平發展道路
當今時代,世界迎來新一輪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 [詳細] -
李國祥:確保脫貧攻堅完美收官
2020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脫貧攻堅收官工作作出了一系列指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根本措施就是要將低收入群體、邊緣群體、脆弱群體等收入來源體系健全筑牢。[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