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我國勞動力市場上的“人才下沉”趨勢日益明顯。大批人才開始從過去主要聚集的一線城市逐漸向二三線城市分散。這種變化既是人才結構轉型升級的趨勢使然,更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發展和人才流動的規律來看,在很長時間里,我國人才流動都是由中小城市向中心城市不斷聚集,此時城市的“聚集效應”要大于“擴散效應”,包括人才在內的各種資源源源不斷地向城市特別是大城市涌入。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大專及以上人口占比為14.58%,但北京大專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重超過50%,其中本科以上人口占比超過35%,在我國31個省區市中排名第一。上海大專以上人口占比超過30%,其中本科以上占比超18%,排名第二位。
不過,如今人才向一線城市聚集的趨勢正在發生悄然改變,人才逐漸“下沉”的跡象日益明顯。如果說過去人才向一線城市聚集是為追求更高收入、更好發展前景,那么現在二三線城市在這些方面與一線城市的差距正在逐漸縮小,相應的人才流動多元化也開始出現。
從直接原因來看,“人才下沉”是由于大學生擴招后人才隊伍不斷壯大的結果。自上世紀90年代末我國開始實施擴招政策以來,大學生數量出現明顯上漲。1999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只有100萬左右,而2021年預計將有900萬大學生畢業,總量擴張了約9倍。人才隊伍的擴張會使中心城市產生一定的“人才滲漏效應”。這種趨向反映的是一線城市的“聚集效應”正在向“擴散效應”轉變。在一線城市發展過程中,周邊城市群正在逐漸形成,而包括人才在內的資源也開始從中心城市向周邊地區“滲漏”。特別是隨著交通更加便捷,人才流動的范圍也更為廣泛。
從城市發展的內部力量來說,一線城市與其他城市之間對人才的“推拉力量”也是“人才下沉”的重要原因。一方面,隨著一線城市生活、居住成本越來越高,對人才的往外“推力”也越來越大。工作、購房、通勤壓力大,幾乎成了大城市中青年的普遍感受,網上流傳的“996”“打工人”等熱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們的工作生活狀況。
另一方面,各城市間的“人才大戰”連年上演,很多二三線城市連續出臺優惠鼓勵政策,對人才的“拉力”越來越大。“非北上廣深不去”的想法在很多年輕人心中已悄然改變。同時,一線城市經濟結構調整的步伐在加快,過去“大而全”的產業結構逐漸發生變化,勞動密集型企業數量減少,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企業持續增加,對勞動力的需求也從注重數量向看重質量轉變。
客觀而言,“人才下沉”極大拓展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空間,也為高質量發展奠定人才基礎。如果說過去是由少數幾個一線城市的“點”帶動地區乃至全國經濟發展的話,現在則在“人才下沉”推動下形成由城市群、經濟帶這些“面”拉動經濟發展的局面。這樣經濟發展的動力更足,持久性也更強。不僅如此,“人才下沉”對于縮小地區發展差距,實現區域間更平衡的發展也大有裨益。
對于人才本身來說,也實現了更優的人才資源配置。值得強調的是,“下沉”不是“下降”,更不是浪費。恰恰相反,更多的人才到二三線城市甚至更基層去,將會獲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機遇,人才的比較優勢也將更容易發揮出來。(作者是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教授)
-
抓緊補齊國企干部管理短板
國企改革正朝著更深層次邁進。中央新修訂的《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強調,推進領導干部能上能下,寬容干部在改革創新中的失誤錯誤,形成“優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科學機制。[詳細] -
呂德文:打造“好”的城市化梯度結構
當前階段,我國城市化呈現出典型的梯度特征,不僅一些城市自身在空間布局上存在梯度差異,具有“中心—邊緣”特征,不同地區城市化的速度也存在明顯差別。 [詳細] -
充分發揮勞模創新工作室帶團隊促創新職能
經過認真調研和梳理發現,制約勞模創新工作室職能正常發揮的因素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制造業勞模創新工作室的定位和職能主要是技術攻關,解決生產難題,為企業節流創效。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