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指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正確處理效率和公平的關系,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我們正在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須把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為為人民謀幸福的著力點,不斷夯實黨長期執政基礎。
慈善公益事業是實現第三次分配的重要要素,關系到黨的共同富裕目標能否順利實現,關系到國家的三次分配制度能否貫徹落實。全社會應緊緊圍繞促進人民群眾共同富裕這一宏偉目標,從理念創新、制度創新、組織創新、技術創新四個維度,推進中國特色慈善公益事業全面可持續發展。
以共同富裕的使命推動慈善公益事業理念創新。“為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當中國實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階段性目標后,共同富裕就成為了新的目標和必然追求。共同富裕不只是生活的富裕富足,而是全體人民群眾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上的雙重富裕,這離不開慈善公益事業的創新發展。慈善公益事業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慈善公益事業的發展首先要實現理念創新,要樹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公益事業理念,進一步弘揚“扶貧濟困、樂善好施”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進一步樹立“幫助他人、相互成就”的慈善理念,進一步激發企業等社會力量“熱心公益、回報國家”的社會責任。
以共同富裕的目標推動慈善公益事業制度創新。經過多年發展,中國慈善公益事業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公益事業捐贈法和慈善法的頒布實施,為中國慈善公益事業奠定了法治基礎,從法律維度規定了公益捐贈和慈善活動相關參與者的權利義務和保障機制。新時代對慈善公益事業發展提出了新要求,各級政府要更加解放思想,開拓創新,立足中國特色,從政府、企業、個人等多個層面、多個維度創新慈善公益事業制度。各級政府應成為慈善公益事業發展的引導者、管理者和監督者;各類企業和機構在追求商業價值的同時,也要關注社會價值和公益價值,社會衡量企業的價值標準要更加注重其在發展過程中對社會的整體貢獻;要進一步完善個人稅收制度,鼓勵更多先富起來的人熱心公益、熱心慈善,采取多種途徑回報社會,在全社會形成“人人心懷慈善,人人參與公益”的新時代慈善公益文化氛圍。
以共同富裕的內涵推動慈善公益事業的組織創新。慈善公益事業的發展必須依靠慈善公益組織的能力建設和創新驅動。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發布的《慈善藍皮書:中國慈善發展報告(2020)》,截至2019年8月31日,全國民政部門等機構共認定與登記慈善組織5511家,其中1260家慈善組織獲得公開募捐資格;我國實名注冊志愿者總數達到1.69億人,累計志愿服務時間為22.68億小時。從以上數據的發展趨勢看,中國現有的慈善公益組織和服務有了長足的進步。從促進全社會共同富裕的內涵上看,中國的慈善公益組織還需要進一步開拓創新和發展壯大,要不斷提升各級各類組織的運營管理能力,不斷提升慈善公益組織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和專業水平,不斷提升組織的整體公信力和影響力,使其真正成為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慈善公益事業創新發展的推動者和踐行者。
以共同富裕的動力推動慈善公益事業的技術創新。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為慈善公益事業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更加廣闊的應用場景,以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可以與慈善公益事業深度融合,助力慈善公益事業的過程和目標實現數字化和智慧化。區塊鏈技術的應用讓捐贈資金的管理和使用更透明、更嚴謹、更有信用,大數據和算法能夠更加準確地分析和掌握社會弱勢群體的分類需求,人工智能可以讓慈善公益機構的管理和服務實現智慧化和個性化。技術的創新迭代可以不斷提升政府在慈善公益事業發展上科學決策的能力,為促進全社會的共同富裕提供源源不斷的新動力。
(作者系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教授)
-
第三次分配的社會價值
中央提出要重視發揮第三次分配的作用,并把它納入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制度建設中,充分體現了我們黨的系統思維和戰略思維能力。[詳細] -
為慈善事業健康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作為最悠久的社會傳統之一,慈善通過款資捐助和社會服務等方式助力民生保障、提升民生福祉。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