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主席在2022年新年賀詞中情真意切,飽含深意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也絕不是一馬平川、朝夕之間就能到達的。我們要常懷遠慮、居安思危,保持戰略定力和耐心,‘致廣大而盡精微’。”這道出了當今我們最應堅持的精神狀態和追求的目標境界,為干事創業提供了重要方法論。
“致廣大而盡精微”出自《中庸》。《中庸》是儒家經典之一《禮記》的篇目,相傳為戰國時孔子之孫子思所作。《中庸》第二十七章曰:“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意思是,君子既要尊崇道德修養又要講求知識學問,既要致力于達到廣博境界又要盡心于鉆研精微之處,既要追求高大光明的境界又要把奉行不偏不倚作為修養。這集中體現了儒家中庸之執兩用中的基本含義。
“致廣大”和“盡精微”是需要同時發力的兩個向度,相輔相成,互為因果。宏觀與精細并存,乃是一種極其高明的和諧。
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致廣大”是善于登高望遠,胸懷大局,以系統思維、戰略眼光觀察和分析經濟社會問題,在紛繁復雜中洞悉規律、辨明方向,在發展大局中找準定位、明確重點,從而因勢利導、行穩致遠。
細節決定成敗。“盡精微”是凡事求落實、求具體、求細致、求效率、求質量。執行中跟進、檢查、監管、控制,盯住過程,注重結果。多些精益求精的執著,消除可能存在的風險隱患,穩扎穩打,善作善成,積微成著。干事業做工作的過程是從細節中來、到細節中去的過程,內在包含著舉措細化、執行到位。務必要把控好細節,落細落到位。什么是細節?就是細心、細致、細化、精確、精細、精準。
致廣大而盡精微是成事之道。“盡精微”的目的是為了“致廣大”,而“致廣大”的結果又促進“盡精微”。把政治經濟、宏觀微觀、戰略戰術有機結合起來,既大處著眼,又小處著手,做到謀劃時統攬大局,操作中細致精當,方能事半功倍地達到既定目標。
作者系中共廣東省委黨校戰略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
全面把握內涵 推動高質量發展
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充分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詳細] -
牢牢守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底線
2021年,農業生產保持穩中有進,糧食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脫貧攻堅成果得到鞏固和拓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邁出堅實步伐,成績來之不易。[詳細] -
瞄準“雙碳”目標 推進綠色轉型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詳細] -
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