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總的來看,我國經濟發展的空間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為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式。”城市群能夠放大區域內大城市的輻射能力,促進大城市與周邊中小城市分工協作、功能互補、協同發展,是城市空間發展的高級組織形式,也是提升要素聚集能力和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載體。
城市群發展有其自身規律。一般來說,人口和資源流動是城市之間互動的主要形式。在以區域大城市和周邊中小城市互動為主要形態的城市群發展過程中,人口和資源從相對落后的中小城市流向相對發達的大城市的現象被稱為“虹吸效應”,反向則被稱為“輻射效應”。在城市群發展初期“虹吸效應”強于“輻射效應”,后期“輻射效應”則強于“虹吸效應”。
改革開放以來,大量人口和資源進入大城市,我國城市規模和能級迅速擴張,出現了一批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在這一進程中,一方面,中小城市的人口和產業加速向大城市聚集;另一方面,在大城市的“輻射效應”下,周邊中小城市也得到快速發展,初步形成了以大城市為中心、中小城市為骨干、小城鎮為基礎的城鎮體系結構,城市發展格局轉向城市群發展。
當前,我國城市群建設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推動大中小城市協同發展,有利于形成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的多中心、多層級、組團式區域增長動力源,推動城市群高質量發展。立足大中小城市的特點,更加注重發揮大城市對中小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促進大中小城市協同發展,可從以下幾方面著力。
完善大中小城市協同發展體制機制。在城市群層面建立會商制度、市長聯席會議制度等,加強大中小城市之間的溝通協調。科學確定城市規模和開發強度,合理控制人口密度,優化超大城市人口空間格局,釋放周邊中小城市增長潛能。加強財稅、金融、土地、產業等政策的協調配套,為大城市各類資源要素流向中小城市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形成大中小城市協同發展的城市群治理機制。
推動大中小城市產業協同發展。大城市要有序疏解一般性制造業、區域性物流基地、專業市場等功能和設施,增強全球資源配置、科技創新策源、高端產業引領功能,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提高綜合能級與國際競爭力。中小城市可依托資源稟賦和區位條件,增強要素集聚能力,承接符合自身功能定位、發展方向的大城市產業轉移和功能疏解,因地制宜選擇培育適合自身發展方向的特色優勢產業,形成與大城市具有合理地緣經濟關系的城市產業分工體系,實現大城市與中小城市的產業互補發展。
強化大中小城市交通高效聯通。以高鐵、市域高速公路等為骨干,打通各類“斷頭路”“瓶頸路”,推進軌道交通“四網融合”發展,提高中小城市與大城市交通基礎設施的貫通性,促進人流、物流、能源流、信息流順暢流動與高效集聚。以交通高效聯通推動產業、人口在大中小城市合理梯度分配,將大中小城市的發展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特別是要擴展大城市的輻射范圍,帶動周邊中小城市發展。
促進大中小城市基本公共服務均衡發展。加強中小城市市政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持續優化中小城市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特別是要增加體育和文化資源供給,加強民生保障和救助扶助,積極拓展綠化空間,營造現代時尚的消費場景,著力提升中小城市的城市功能和生活品質。引導大城市教育、醫療等優質公共資源向中小城市延伸,激發中小城市發展活力,促進大中小城市基本公共服務均衡發展。
(作者為重慶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
孫世芳:破解當前城鎮體系突出問題
在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兩大戰略過程中,城鄉融合發展程度遠遠不夠,已成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一個短板。 [詳細] -
提升城市基礎設施監管效能
我國已步入城鎮化較快發展的中后期,快速城鎮化過程中積累的問題逐漸顯現。近年來,城市能源基礎設施事故事件頻發,亟須加強電力、燃氣等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維監管,切實保障能源系統安全可靠運行。[詳細] -
關于新階段城鎮化建設的幾個問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在要素集聚、產業發展、公共服務、土地利用、空間布局、人與自然關系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 [詳細] -
從五個著力點加強廣州城市韌性建設
韌性(resilience)一詞最早源于物理工程學,其語義是“回復到原始狀態”,指在外力作用下,物體形變后恢復至原狀態的能力。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