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舉行的第二十一屆中國國際裝備制造業博覽會上,一大批應用人工智能、工業物聯網、數字孿生等前沿技術的智能裝備集中亮相,顯示數字化、智能化正加速覆蓋我國制造業領域。加快推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內容,其中中小制造企業的轉型發展尤為關鍵。
今年以來,財政部、工信部啟動開展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城市試點工作,旨在通過降低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成本,激發企業轉型積極性和創造力。中小企業是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利用數字技術、智能技術對中小制造企業進行全方位全鏈條改造,不僅關乎制造業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和穩定,更關系著中長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現。當下,支持中小制造企業突破數智化轉型困境,迫切需要提升企業管理者的數智化認知水平,健全數智人才成長和流動機制,鼓勵大中小企業數智融通創新。
提升企業管理者的數智化認知水平是推動中小制造企業數智化轉型的前提。《2022中國民營企業數字化轉型調研報告》指出,由于認知的不到位,大部分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仍處于轉型的早期階段,企業僅僅愿意在局部嘗試進行數智化,總體轉型成效不夠理想,缺乏持續推進轉型的內生動力與資源投入力度。現階段,政府可以扮演“引導者”和“激勵者”的角色,通過數智化轉型示范行為提升企業管理者的數字戰略認知,比如可以通過鼓勵在各地區建立中小制造企業數智化轉型示范區、支持獎勵數智轉型先進企業等有效方式,讓企業管理者看到數智轉型的紅利,從而主動加入到數智化轉型的進程中。政府也可以發揮資金支持的政策作用,通過積極搭建公共服務平臺,提供數字化轉型的“工具箱+服務包”,推動低成本、模塊化智能制造系統的推廣應用,完善全鏈條一體化的數字化轉型公共服務支撐保障體系。
健全數智人才成長和流動機制是實施中小制造企業數智化轉型的關鍵。制約民營制造企業數智化轉型的關鍵還在于數智人才的缺乏。一方面是缺乏專業的數智工程師人才來幫助企業進行技術升級和產品迭代;另一方面也缺少掌握數智管理知識的人才來采集、存儲、共享和挖掘各類工業互聯網數據。前述調研報告指出,近七成民營企業數字化人才占比在5%以下,民營制造業數智人才存在嚴重的缺口。民營制造企業應當重視加大內部數智人才培養力度,政府也可以發揮促進民營制造企業員工數智技能提升的引導服務作用,參照農村“科技特派員”制度,考慮通過提供技術購買服務等方式,推動一批數智工程師到民營企業紓困解難。也可以效仿長三角“星期六工程師”模式,鼓勵工程師利用周末閑暇時間有償進行跨行業跨企業的深度技術服務。此外,應該推動更多的專業數智管理人才和高素質管理人員走入中小制造企業,通過管理咨詢服務幫助企業實現數智轉型。
鼓勵大中小企業數智融通創新是深化中小制造企業數智化轉型的保障。中小制造企業數智化轉型困難與其沒有推動產業鏈整體數智轉型的能力高度相關。由于擔心與外部合作伙伴、上下游供應鏈的行業標準和技術生態系統不統一,多數中小制造企業都不敢貿然率先進行數智轉型。例如大量企業在轉型過程中會使用各類信息化技術,但是這些信息技術往往嵌入在不同的系統中。如果系統和架構不統一,不僅數據信息等無法兼容,也會導致信息孤立、資源浪費和效率低下,這也是中小制造企業數智化轉型面臨的一大難題。只有促進企業在開放式的創新發展中,積極和各類大中小企業進行融通創新,才能整體推進產業鏈數智化轉型。事實證明,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是打破數智生態孤島的有效方式,而產業鏈數智轉型背后更離不開政府政策的有效支持。財政部、工信部發布的《關于開展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城市試點工作的通知》中明確,可安排獎補資金對典型高效的“鏈式”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產品和服務進行獎勵,這將有助于提升強鏈補鏈能力,為產業鏈數字化轉型合作提供契機。
(作者分別系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上海財經大學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院首席專家,上海財經大學商學院博士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擴內需、減稅費、促民企、活資本 穩增長經濟政策見成效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今天公布最新數據顯示,8月份,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占有率達到32.8%,連續4個月超30%。近期,國家出臺多項促汽車消費、穩行業增長措施,有助于鞏固拓展汽車行業穩中向好發展態勢。[詳細] -
數據看發展|8月金融統計數據發布 中小企業發展指數連續上升
1月至8月,全國鐵路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320億元,同比增長7.2%;共發送旅客26.05億人次,同比增長111.2%;共發送貨物25.74億噸,其中集裝箱4.68億噸,同比增長7.4%。[詳細] -
企業生產經營狀況好轉 社會服務業和住宿餐飲指數連續兩個月上升
中國中小企業協會9月11日發布,隨著擴內需、減稅費、促民企、活資本等一系列經濟穩增長政策出臺實施,8月,中國中小企業發展指數連續第三個月上升。[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