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品質生態環境是人民群眾追求的高品質生活的基本內容。加強高品質生態環境建設,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要求。
高質量發展亟須高品質生態環境作支撐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新發展理念指引下,我國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生態奇跡和綠色發展奇跡,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生態環境不斷向高品質轉變。高品質生態環境離不開高水平環境保護,應在高水平環境保護中堅定踐行新發展理念,不斷塑造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有效降低發展的資源環境代價,持續增強發展的潛力和后勁,讓高品質生態環境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源。
高品質生態環境擁有鮮明的創新性。生態環境向高品質轉變,歸根結底是一個發展問題,也必然是一個創新過程。這個過程要求我國經濟社會以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為總抓手,通過生活方式綠色革命倒逼生產方式綠色革命,加強綠色科技創新與制度創新,加快推進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等優化調整。高品質生態環境通過供需結構的變化與創新,勢必會對經濟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產生重要而深刻的推動作用。
高品質生態環境擁有鮮明的協調性。生態環境是一個多維、復雜的系統,具有自然系統和社會系統雙重屬性。生態環境向高品質轉變,內在地要求生態作為統一的自然系統,必須深入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使之相互間形成緊密依存、緊密聯系的有機鏈條;要求生態作為統一的社會系統,必須實現生產與消費、城鄉與區域、國內與國際等多方面多領域的協調發展,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高品質生態環境為釋放協調發展所蘊含的潛能、助力高質量發展創造了客觀必備條件。
高品質生態環境擁有鮮明的綠色性。高品質的生態環境,既要實現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還要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更要實現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全方位、革命性變革。生態環境向高品質轉變,從根本上要求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實現高水平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辯證統一,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讓自然財富、生態財富源源不斷帶來經濟財富、社會財富,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同步提升。高品質生態環境以其鮮明的綠色性,成為踐行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
高品質生態環境擁有鮮明的開放性。當前,我國已經實現由全球環境治理參與者到引領者的重大轉變。生態環境向高品質轉變,客觀地要求我國站在對人類文明負責、為子孫后代負責的高度,以開放包容合作的姿態,主動承擔同國情、能力和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環境治理義務,主動引進先進的生態環境治理技術與管理方式,以更加積極的姿態開展綠色發展雙多邊國際合作,推動構建公平公正、合作共贏的全球環境治理體系,為全球可持續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高品質生態環境以其鮮明的開放性,成為高質量發展高水平開放的重要推動器。
高品質生態環境擁有鮮明的共享性。高品質生態環境既是自然財富、生態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生態環境向高品質轉變,最終目的是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堅持精準、科學、依法治污,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讓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長點。作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高品質生態環境,是踐行共享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最直接最根本的體現。
此外,高品質生態環境還有鮮明的安全性。生態環境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高品質的生態環境要求守住自然生態系統安全邊界,嚴密防控環境風險,是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
把握高品質生態環境建設面臨的突出問題
當前,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已成為全黨全社會的思想共識和行動自覺。然而,在推進高質量發展過程中,高品質生態環境建設還面臨一些突出問題。
能耗控制的力度和精準性仍需加強。長期以來,在經濟快速增長背景下,我國能耗強度遠超世界平均水平,不少地方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不同地區、不同行業的高耗能、高排放建設項目的源頭精準防控體系尚未完全形成,如何保持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注重同步推進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成為地方發展的重要考題。
污染防治仍需深入推進。當前,我國流域水環境及飲用水安全仍然面臨不少潛在危險。農村面源污染突出,有機污染物、內分泌干擾物、微塑料等一批人造新污染物呈現高發特征,對生態環境的危害性遠超傳統污染物。減污、降碳、擴綠、增長的多目標治理模式,對污染防治提出了更高的操作要求。
生態環境平衡與經濟社會發展銜接不足。重化工業發展與城市化擴張,凸顯了環境容量的有限性與生態系統的脆弱性,一些地方出現土地沙化石漠化、水土流失、濕地減少、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等問題。多元化、市場化的生態補償機制仍在探索之中。如何協調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的關系,將是長期重大課題。
生態環境治理能力亟待提升。目前,生態環境治理仍過于依賴行政手段,促進綠色發展的政策體系、標準體系、市場體系、技術體系和法律體系尚需完善,環境風險監管體系尚不健全,參與國際治理仍有許多工作要做。
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破解難題
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要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統籌發揮政府和市場兩只手的作用,把建設美麗中國擺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突出位置,推動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美麗中國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加快以生產消費結構優化增強能耗控制力。落實“雙碳”目標任務,加快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推進節能降碳。優化調整能源結構,有序減少煤炭使用量,大力發展新能源。加快城鄉建設、交通運輸、商貿物流、信息服務等的綠色低碳轉型。大力倡導綠色消費,推動全民持續提升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自覺踐行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統籌治理重要江河湖庫的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重點加強涉重金屬企業清潔生產。依法依規整治岸坡垃圾、水面漂浮物、黑臭水體等,推進污染土壤修復。大力發展廢氣、污水、垃圾的收集處理技術和產業。提升污染物的協同控制與治理效率。按照全生命周期推進新污染物的治理工作。
有效推動生態環境與經濟社會有機銜接。加快實施重要生態系統的保護和修復,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安全管理,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加大中央政府對高品質生態環境建設的轉移支付力度,鼓勵采取多種形式進行生態價值補償。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長效機制。完善環境風險預警防控與應對機制。
加大完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完善支持高品質生態環境的財稅、金融、投資、價格政策和標準體系。健全資源環境要素與綠色創新要素的市場化配置體系。完善公眾和社會組織參與建設高品質生態環境的機制和制度。加快構建污染源執法監管體系。加強生態環境治理國際合作,積極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
(作者:綦魯明,系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研究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打好生態文明建設“組合拳”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加快綠色化、低碳化的高質量發展階段。我們既要堅持把綠色低碳發展作為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治本之策,加快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詳細] -
發揮創新資源集聚優勢 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
近年來,深圳持續加強深港金融合作,深化金融改革創新,聚集高端金融資源,加快建設具有全球重要影響力的金融中心。 [詳細] -
以區域協調發展推進共同富裕
面對新階段新任務,要厘清區域協調發展與共同富裕的內在邏輯,牢記囑托、感恩奮進,奮力以區域協調發展譜寫廣東共同富裕新篇章。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