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新征程,我國鄉村治理面臨新局面。我們要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著力完善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與農業現代化、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一體推進,使農村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讓農民過上現代文明生活。
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建立健全以基層黨組織為領導、村民自治組織和村務監督組織為基礎、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合作組織為紐帶、其他經濟社會組織為補充的村級治理體系。選優配強鄉鎮、村領導班子,特別是選好配強村級黨組織書記,把黨性覺悟高、工作能力強、村民信得過的優秀黨員選出來。優化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選派管理,加大從本村致富能手、外出務工經商返鄉人員、本鄉本土大學畢業生、退役軍人中培養選拔村黨組織帶頭人力度,通過多種方式培育儲備村級后備力量,推進村干部管理的專業化。創新村民參與農村社區公共事務方式,完善村民(代表)會議制度和村級民主協商、議事決策機制,健全村民議事會等群眾組織。加強村務監督委員會建設,強化基層紀檢監察組織與村務監督委員會的溝通協作、有效銜接,推行村級小微權力清單制度。積極推動鄉村服務性、公益性、互助性社會組織健康發展。進一步加強村級組織運轉經費保障。
著力完善鄉村治理機制。進一步理順縣、鄉、村治理職責的分工,完善各類規章制度,從職能、機構、政策上進一步優化鄉村治理,不斷提升鄉村治理法治化水平。縣級黨委和政府是鄉村振興“一線指揮部”,承擔著鄉村治理的重要責任。縣委縣政府要把鄉村治理納入議事日程,縣級職能部門要嚴格落實鄉村治理責任,積極有序組織推進縣域鄉村治理工作。嚴格依法設定縣級對鄉鎮賦權賦能范圍,健全鄉鎮和縣級部門工作聯動機制,壓實鄉鎮政府綜合治理、安全生產等方面的責任。全面落實縣級領導班子成員包鄉走村、鄉鎮領導班子成員包村聯戶、村干部經常入戶走訪制度。加強鄉村轄區各類組織協調,探索共建共治共享治理體制、鄉村治理與經濟社會協同發展機制、鄉村治理組織體系、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路徑,提高鄉村治理綜合效能。深入開展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示范和鄉村治理示范村鎮創建,加強鄉村法治教育和法律服務,深入開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創建,培育農村學法用法示范戶。
深入推進平安鄉村建設。堅持好、發展好新時代“楓橋經驗”,加強群防群治力量建設,鞏固充實鄉村人民調解組織隊伍,創新完善鄉村矛盾糾紛多元化、一站式解決機制,把問題解決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深化農村網格化管理服務,把轄區內各種身份居民和轄區經濟發展、環境建設、社會管理等事務,納入治理和服務范圍,推進農村基層治理和服務的精細化。加快推進數字鄉村建設,構建面向農業農村的綜合信息服務體系,建立涉農信息普惠服務機制,以數字化助推鄉村發展和治理模式創新,全面提升農村社會治安防控體系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加強縣鄉村應急管理體系建設,加強重大事件事故的風險評估、監測預警和應急處置。健全農村掃黑除惡常態化機制,持續開展打擊整治農村賭博違法犯罪專項行動等。
注重發揮好德治的作用。在實行自治和法治的同時,注重發揮好德治在鄉村治理中的作用。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黨的創新理論宣傳教育,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持續開展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宣傳教育活動。深化農村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融媒體中心等建設,積極開展鄉村自辦群眾性文化活動,積極引導和培育獨具特色的“村晚”“村超”,持續實施文化惠民工程。要深入挖掘、培育和發揚優秀農村傳統文化基因,積極發揮風俗習慣、村規民約的柔性治理作用。深入發掘和發揮鄉村文化資源的作用,加強紅色遺址、革命文物和紀念設施保護利用,深入實施農耕文化傳承保護工程,加強歷史街區、傳統村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持之以恒推進移風易俗,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建設,規范文藝演出參與婚慶和喪事活動,引導農民群眾樹立文明殯葬新風。
(作者系東南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研究院首席專家、研究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葉興慶:高質量建設現代農村金融服務體系
近年來,我們黨對鄉村振興的全面領導不斷加強,推動鄉村振興的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不斷健全,規劃體系、工作體系和考核機制持續完善。[詳細] -
以縣域為抓手 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
作為連接城市與服務鄉村的基本單元,縣域在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和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詳細] -
馬玉娜: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并對堅持不懈抓好“三農”工作提出一系列要求。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