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博白:傳統編織工藝成鄉村振興助推器
近年來,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白縣借助“中國編織工藝品之都”品牌,實施“芒編+”行動,開發系列博白特產編織產品,大力推進林產家具(含竹木草制品)特色產業園、客家編織產業文化展示中心建設,推動旅游業從單一的觀光旅游轉向“旅游+特色產品”的新模式。芒竹編行業紅紅火火,傳統編織工藝成為鄉村振興的助推器。
芒竹編闖出大市場
博白縣地處桂東南,因編織工藝聞名于世,被譽為“中國編織工藝品之都”。據說早在宋朝時,當地就已有編織竹簍、米篩、簸箕等器具的傳統。
博白縣二輕聯社副主任賓華生介紹,芒草和竹子是博白最為常見的植物。博白民間編織藝人以芒草和竹子作為原材料,經過刮青、剖篾、去皮、剝芯、熏曬、防蟲防潮處理等加工程序后,用交、壓、串、纏繞等技法,在定制的模型上編織出各種生產生活用具,一件件栩栩如生的工藝品便呈現在人們眼前。這些編織品生態環保、結實美觀、暢銷國內外,成為當地農民的生活來源和經濟支柱之一。
在清末至改革開放前這段時期,博白芒竹編產品曾是博白當地人外出旅行、求學、經商、婚嫁儀式等活動的重要用品。
1972年,博白芒竹編產品參加“廣交會”,成為廣西出口產品,開始漂洋過海廣為人知;2006年,博白縣被評為“中國編織工藝品之都”,博白編織工藝品產業發展迅速,成為該縣支柱產業之一。2014年,博白芒竹編織技藝被列入“廣西壯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7年9月,博白縣被評為“國家級出口竹木草制品質量安全示范區”,成為廣西芒竹編產品的主要出口基地。現在,博白縣有編織企業386家,有固定從業人員約2.8萬人,臨時、季節性從業人員20萬左右,全縣編織產品形成十大系列5萬多個品種,廣泛用于家庭、賓館、辦公、旅游、節慶和藝術裝飾、裝潢等領域,遠銷歐美、中東、東南亞等60多個國家和地區,產值每年有40多億元,每年創造外匯10多億元。
“博白芒竹編產業是全民參與的產業,幾乎每個村屯都有芒竹編生產車間,有效帶動了村民增收致富。”賓華生說,近年來,博白充分發揮芒竹編資源優勢,創建居家式就業扶貧車間,壯大芒竹編產業的同時惠及更多困難群眾,全縣現有編織企業400多家,編織扶貧車間30余家,從事編織工藝品生產的人員20萬左右。據統計,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情況下,2021年博白芒竹編總產值達30多億元,直接外貿出口額7億多元。
“土貨”搭上跨境快車
2020年以來,受疫情影響,博白芒竹編行業遭受重創,出口訂單急劇下降,工廠效益大打折扣,編織工人也面臨著下崗的危險。編織企業不得不想辦法轉型自救,形勢嚴峻。
博白縣凰圖工藝品有限責任公司(簡稱“凰圖公司”)是全縣有名的出口藤編購物籃企業,公司產品一半以上依靠出口,隨著疫情的持續惡化,公司出口訂單大幅減少,產品陷入了滯銷的困境。
“當時,幾乎所有客戶都要求我們延期出貨,幾百萬元的藤編產品積壓在倉庫,把幾個生產車間都囤滿了。”回想起當時的情景,凰圖公司總經理黃連將表示。是坐以待斃還是另辟蹊徑?頭腦活絡的“80后”黃連將選擇了后者。她深信,民族工藝是沒有邊界的,好的產品全球通用。必須改變“線下等客來”的傳統模式,迅速打通國內國際市場“現貨、定制雙賽道”。
受國內許多人居家隔離期間自己制作面食的啟示,黃連將和公司的研發團隊決定制定幾套符合海外市場需求的產品方案,藤編面包發酵籃便是其中之一。利用阿里巴巴等跨境電商平臺的宣傳和數據處理,凰圖公司開發的藤編面包發酵籃在國外市場大受歡迎,網上訂單從1000個到1萬個到數百萬個,呈幾何級數增長。
2021年,凰圖公司在諸多困境下逆勢而上,內銷外銷“雙循環”、線上線下“雙賽道”,創下了3500多萬元的產值。
在凰圖公司的帶動下,博白許多芒竹編企業也快速加入面包籃的生產行列,整個博白芒竹編行業的低迷局面得到扭轉。
“堅持產品創新,改變營銷模式,讓這些‘土貨’跨洋過海,創造價值。”黃連將說,去年,凰圖公司線上銷售總額是線下的3倍多,為該公司貢獻了超過八成的銷售業績。
村里建起“沒有圍墻的工廠”
在博白,國際電商給了芒竹編企業走向世界的平臺,芒竹編企業又“反哺”了眾多的“編織工”,讓大家走向共同富裕,加快鄉村振興的步伐。
浪平鎮六山村的廉惠娟是一位癱瘓的殘疾人,她做夢也沒想到,自己能在家門口找到一份工作——躺在床上給編織公司編織籃子。熟能生巧,如今,她每個月靠編織籃子能有600元至800元的收入。“能養活自己了。”廉惠娟感激地說。
三灘鎮亞橋村的李小燕不但自己編,還領材料回村里發動有編織手藝的親戚、鄉鄰編,由她發動起來的編織戶滾雪球般擴大到100多戶。現在,李小燕負責到工廠領材料和收貨,丈夫負責開車拉貨,單是做編織,夫婦倆的年收入也有8萬元至10萬元。
至2021年底,凰圖公司有固定員工50名、編織農戶900多戶,其中脫貧戶300多戶,遍及全縣21個鄉鎮,被譽為“沒有圍墻的工廠”。像凰圖公司一樣,全縣各村建起了一個又一個“沒有圍墻的工廠”,編織工農忙時下田耕種,農閑時進廠做工或領原材料回家加工,農舍變成“車間”,“麻將館”變成“編織場”。
隨著產業化程度的不斷提升,博白縣編織工藝產業已經由過去編織工藝單一的供貨形式發展為供貨、來料加工、自營出口等多種形式的經濟模式,形成“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結構模式,企業經營涵蓋了工藝品生產、輔助加工、市場服務、物流運輸等各個領域。
今年初,總投資約8900萬元的博白縣客家編織產業文化展示中心建設項目(一期)開工建設。正在快速推進的城南產業園規劃建設竹木草制品集聚區計劃引進芒竹編、竹木草制品等相關企業100家,目前已簽約入園企業35家,其中已投產7家,開工建設12家,其余16家已開展征地工作。
與此同時,博白縣出臺政策支持芒竹編企業建立傳承基地、文化產業示范基地。與廣西工藝美術學校、廣西藝術學院聯合成立工作站。以科研院所為依托,對編織產品進行改造提升,不斷提升產品文化內涵,以提高產品的附加值。積極組織企業參加各類大型展銷會、博覽會。此外,在博白客家文化節、農民豐收節、春節等各種民俗節慶上,舉行芒竹編織技藝大賽等活動,鼓勵引導各族群眾愛編織、學編織,實現動態性傳承、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大力推進編織工業園區建設,加速產業聚集。高度重視青年傳承人和創新設計人才培養,鼓勵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博白縣文體廣電和旅游局副局長龐劍表示,為更好地傳承創新博白芒竹編傳統工藝,使其跟上新時代形勢和工業生產轉型升級的步伐,博白不斷加大對編織企業、編織人才和編織技藝創新發展的扶持力度。(賓陽 陸小青)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