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徑場上的北大兄弟放下遺憾再出發
走下鐵餅賽場,邢家棟繞過大半個體育場,去看弟弟邢家梁的鉛球比賽。這是一種延續了近16年的習慣,兄弟倆大大小小的比賽,看臺下總有一個和自己相貌相同的“觀眾”,他們是雙胞胎兄弟,也是北京大學的同學。
成都大運會是邢家棟參加的第一屆大運會,今晚在雙流體育中心體育場的3次投擲后,手中的鐵餅只能落在52米74的地方,“這是我三四年前的水平”,細微的聲音剛一出口,似乎就被他平復心情的深呼吸帶回高大的身軀,“我賽前調整還不到位,身體出了點兒問題。”他很快強調,“希望家梁能穩定發揮,取得好成績”。
“我聽見他的加油聲了。”邢家梁的比賽晚一個小時開始,在做準備活動時,正好哥哥開始第二投,他忍不住抬頭看大屏幕關注鐵餅的賽況,哥哥的表情觸動了他“基因里的默契”,邢家梁說:“他發揮不是特別理想,我就告訴自己要發揮得更好一點,彌補點兒遺憾。”
可“遺憾”終究成了兄弟倆今晚的主色調。
作為國內首個能突破19米成績大關的大學生運動員,邢家梁最終投出18米65,成績排名男子鉛球項目第四,和獎牌擦肩而過。但在他看來,“一次比賽成績對今后沒有決定作用,我們可以互相鼓勵,我們還年輕,未來還有機會。”反而波蘭選手康拉德投出20米23的奪冠成績讓他受到觸動,“通過世界大運會,讓我們接觸到更高水平的運動員,這不僅是一種挑戰也是一種學習。”他坦言,更高的成績會讓自己樹立更高的目標,“不會像以前一樣只把國內的排名當作終點,現在也希望自己能在世界上取得好成績。”
4個月前,同樣在成都,對來自內蒙古巴彥淖爾的邢家兄弟來說,賽場充滿暖色。全國田徑分區邀請賽上,邢家梁在男子鉛球(7.26公斤)決賽中以19.02米的成績獲得冠軍,創造了個人最好成績,達到國家級運動健將標準。而邢家棟在男子鐵餅(2公斤)決賽中以56.28米的成績獲得第5名,創造了個人最好成績的同時,也達到國家級運動健將標準。此外,兩人雙雙打破的還有各自保持的北京大學校紀錄。
兄弟倆出生于2001年,父親邢耀華在當地中學負責投擲項目,工作時會經常帶著他倆去訓練場,耳濡目染下,兩個孩子對投擲項目產生了興趣。更難得的是,兩人小學畢業時身高就達到了1米8,身高、臂展、體重等身體條件十分適合練習投擲項目。因此,從六年級開始,跟隨父親練習投擲就鋪陳了他們的人生底色,不同的是,哥哥選了鐵餅,弟弟則選了鉛球。
“我的身高、臂展更適合鐵餅,加上我從小爆發力不是特別好,力量也不是特別大,所以才選擇了鐵餅。”邢家棟坦言,因訓練項目有共通之處,兄弟倆成了彼此訓練時的“鏡子”。對于兩個項目,兄弟倆都能掌握,因此,在技術上互相指導就成了常態,尤其當教練不在身邊時,對方就是自己的“老師”。
為了備戰本屆大運會,兄弟倆跟隨中國代表團田徑隊在秦皇島集訓,訓練主要分為技術課和力量課兩大類,其中,以大重量訓練為例,兩人分別需要投擲4公斤和9公斤的重器械,一堂課往往要投擲40到60次。但為了保持訓練強度,他們抵達成都后還主動加練,步調總能一致。
“從小到大我倆幾乎形影不離,覺得兩個人在一起心里更踏實一點。”邢家梁表示,尤到北京上學之后,身在異鄉,兄弟就是底氣,無論訓練還是生活上遇到困難,對方就是心靈上的支撐。據媒體報道,初中階段,邢家棟曾有過一段成績低迷期,當時,邢家梁已經可以參加全國比賽,為了幫助哥哥走出困境,他每次自己訓練完后都會再陪著哥哥一起練習。慢慢地,邢家棟逐漸找回了狀態,直到2018年全國中學生田徑錦標賽,在高中組1.75公斤鐵餅比賽中,他投擲出54米45的成績,一舉打破了當時的全國紀錄。而在同年的布宜諾斯艾利斯青奧會中,邢家梁也奪得銀牌。
正是相互扶持,兄弟倆雙雙被輸送到清華附中學習,并在2020年通過田徑高水平鐵餅、鉛球測試,分別進入北京大學法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學習,開啟了大學生運動員的生活。
“訓練給我帶來的堅持不懈、克服困難的品質,可以幫我克服學業上遇到的壓力。”邢家棟坦言,對于體育特長生來說,在北大學習是個不小的挑戰,尤其在他選擇的法學專業,“我從小就覺得法學是很嚴肅、很具有權威的,我們生活中方方面面也離不開法律,所以希望可以往這個方向去探索一下。”
兩個身高、外貌、成長經歷幾乎一致的人,差異卻體現在性格上,“我們的性格比較互補,哥哥踏實穩重,比較自律,無論學習還是訓練,他對我的監督比較多一點,為我做了很多。”邢家梁坦言,自己喜歡接觸各行各業的人,希望通過媒介表達所思所想,因此,每次采訪都能讓自己成長。
這次比賽結束后,如果話筒在邢家梁手中,他想問哥哥一個問題:“你會不會因為這一場比賽的結果對自己的目標產生動搖?”他深知,對邢佳棟而言,重要的不是成績,而是自己的表現有沒有達到期望,可正是這種對自己的“嚴格”才幫他們一路走到國際賽場。
本報成都8月2日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梁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