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再生水成“第二水源” 到2035年城鄉污水基本實現全處理
中新網北京6月9日電 (記者 杜燕)“十三五”期間,北京新建改造再生水廠40座,全市污水處理能力提高到750萬立方米/日,再生水利用水平大幅提升,成為穩定的“第二水源”。到2025年,北京污水處理能力將達800萬立方米/日,再生水利用率穩步提升,污水資源化利用政策體系和市場機制基本建立。到2035年,北京污水處理能力將達900萬立方米/日,全市城鄉污水基本實現全處理,形成系統、安全、環保、經濟的污水處理及資源化利用格局,支撐構建綠色、生態、安全的水生態環境。
今天,北京市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北京市污水處理及資源化利用處于全國領先水平,基礎較好。“十三五”期間,北京市新建改造再生水廠40座,建設改造污水收集管線超過2000公里,解決超過1000個村莊污水收集處理問題,全市污水處理能力提高到750萬立方米/日。到“十三五”末,全市污水處理率已達到95%,再生水利用率超過60%,基本實現污泥無害化處置。再生水年利用量達12億立方米,成為穩定的“第二水源”,為城市河湖生態環境復蘇提供了穩定的補水水源。
負責人稱,該委與北京市水務局聯合印發了《北京市“十四五”時期污水處理及資源化利用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貫徹“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方針,提出加快形成布局合理、系統協調、安全高效、節能低碳、機制完善的污水處理及資源化利用新格局,共安排兩方面6項主要任務:
完善污水收集處理體系
——補齊城鎮污水收集設施短板。統籌推進增量污水管網建設,積極開展存量污水管網消隱改造。加快完成排水設施錯接混接治理,因地制宜實施雨污分流改造。
——提升農村污水收集能力。按照集中與分散相結合原則,合理選取農村污水治理方式。以城鄉結合部村莊、水源地周邊村莊、民俗旅游村莊、人口密集村莊為重點,加快完善農村污水收集管網。“十四五”期間,完成900個以上村莊生活污水收集處理工程建設。
——強化污水污泥處理處置水平。科學規劃建設再生水廠站,加快推動城鎮污水處理廠升級改造。大力推進再生水水源熱泵、沼氣發電、光伏發電等綠色技術應用場景建設,積極推動再生水廠站綠色低碳轉型。因地制宜建設農村污水處理設施。進一步提升污泥無害化處置水平。
提升污水資源化利用水平
——完善再生水調配體系。按照就近利用、優水優用、分質用水的思路,優化再生水利用規劃布局。新建區、建成區、老舊城區分類施策,系統提升再生水輸配能力。構建取水用水、污水處理、生態凈化、再生利用的區域水循環體系,實施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工程。以核心區為重點,在城市空間有限、現狀管網密集的區域,優先實施河湖再生水調配工程。
——推動再生水多元利用。重點推進生產生活用水再生水替代,逐步實現重點領域再生水應供盡供、可替盡替。在市政領域,推動道路清掃、車輛沖洗、建筑施工、建筑小區沖廁等市政雜用再生水替代。在園林綠化領域,推廣園林綠化再生水利用和節水灌溉,開展滴灌等節水技術試點應用。在工業領域,推進園區內企業間用水系統集成優化,推動將再生水作為工業生產用水的首要來源。在服務業領域,鼓勵數據中心、洗車、高爾夫球場等行業優先利用再生水。在農業農村領域,推廣農業污水以用促治,開展畜禽糞污、漁業養殖尾水處理及資源化利用。
——破解污泥資源化利用難點。積極推進污泥本地資源化利用。推動污泥無害化處理滿足相關標準后用于園林綠化等領域,使用政府資金建設的園林綠化項目,原則上應采用污泥資源化產品進行土地改良。
《規劃》明確了“十四五”時期主要目標和2035年的遠景目標:
到2025年,北京市污水處理能力達到800萬立方米/日,全市污水處理率達到98%;農村生活污水得到全面有效治理,全市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75%;再生水利用率穩步提升,配置體系進一步完善;污泥無害化處置、資源化利用水平進一步提升,全市污泥本地資源化利用率達到20%以上;污水資源化利用政策體系和市場機制基本建立。
到2035年,北京市污水處理能力達到900萬立方米/日,全市城鄉污水基本實現全處理,全市再生水利用率達到70%以上,全面實現污泥無害化處置,污泥資源化利用水平顯著提升,形成系統、安全、環保、經濟的污水處理及資源化利用格局,支撐構建綠色、生態、安全的水生態環境。
負責人表示,目前,《規劃》已從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完善政策法規體系、完善建設運維標準、強化科學技術支撐、健全費價稅機制、拓寬投融資渠道6個方面提出了機制完善措施,同時將主要任務細化形成48項具體任務并明確責任分工。下一步,相關部門將統籌做好項目謀劃和儲備,強化監督管理,進一步提升首都污水處理及資源化利用水平,保障規劃目標如期實現。(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