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先生”行走基層上好青春思政課
“小朋友們,我今天講的主題是偉大變革,我們身邊發生了很多可感的變化。10年前的我也讀小學,那時,教室狹窄,老師上課還要用‘小蜜蜂’,常常‘一支粉筆兩手灰’。10年后的你們,擁有的是最新的課桌和更寬敞的教室,多媒體設備代替了傳統黑板……”近日,合肥師范學院附屬西安路學校“行知學堂”中,合肥師范學院“小先生”(合肥師范學院“行知學堂”社會實踐中的大學生志愿者——記者注)江婉婷結合自身經歷為小學員(合肥師范學院“行知學堂”社會實踐課堂的小學生受眾——記者注)帶來“青春心向黨,奮進新征程”青年主題宣講。
行知學堂實踐活動是該校打造的“青”字號大學生社會實踐品牌項目。自2012年以來的每年暑期,該校學子化身“小先生”,踐行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小先生制”教學方法,深入城鄉舉辦公益學堂,為城鄉兒童提供思想教育、興趣培養、科學普及、勞動教育等特色課程。近年來,該校“行知學堂”有新變化——先后組建3屆宣講團,青年黨團員及學生骨干面向學生開展黨的創新理論宣講。今年暑假,14名宣講團成員由校內走向校外,從學校走進基層學堂。
宣講前,青年學生宣講團每隔一段時間召開集體備課會,宣講員們在會上回顧和復盤宣講經歷。“標準化課件的理論內容系統而全面,但并不是所有小學員都能夠掌握知識要點。”前不久,在一次主題為“面向小學員做好主題宣講”的點評會上,江婉婷指出現階段宣講存在的問題。
“既然發現問題關鍵,接下來就是要在既有基礎上,加入一些小學員感興趣的東西,并在教學形式上加以創新。”在宣講團負責人、生命科學學院學生陳藝杉號召下,宣講員們各抒己見,并很快達成優化宣講課件、調整宣講策略的共識。
在經歷一周打磨修改后,青年主題宣講有了新的面貌——將《覺醒年代》作為導課,從合肥“延喬路”故事切入,圍繞陳延年、陳喬年的事跡宣講紅色故事;將標準化課件內容分布加以適當調整,與當地文化有關的部分展開來講,并開展“學堂+戶外”的宣講;采用擊鼓傳花的游戲形式,由小學員圍繞宣講內容描述他們眼中的“我們的十年”,感悟新時代社會的發展與進步……
“大思政課要注重教學方式方法創新,以小學員為中心,通過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達到溝通心靈、啟智潤心、激揚斗志的效果。”這是該校組織的行知學堂小先生培訓會上的內容。7月初,“小先生”們就緊鑼密鼓地為上好《思想引領》這門必修課程作準備。該校深入推進行知學堂課程化改革,《合肥師范學院“行知學堂”建設標準》中已將《思想引領》作為必修課程,旨在傳播新思想、新理念,幫助小學員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走向基層學習,將《思想引領》和宣講相結合,是面向青少年的一次‘青春思政課’實踐。研學、備課和宣講,讓我對黨的創新理論有了更系統、深刻的認識,這也是給我自己上的一次‘思政課’。”陳藝杉觀察到,宣講員們創新實踐,內容更加“接地氣”、形式更加“得童心”,自身的理論水平、教學能力和綜合素養也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今年暑期,除了青年宣講團走向基層,各學院的行知學堂團隊也在宣講和尋訪中融入思政元素,上好“大思政課”。
7月5日,“拾光”行知學堂團隊走進合肥市肥東縣橋頭集鎮退役老兵袁義月的家中,“光榮之家”的牌子格外引人注目。在10多平方米的客廳里,袁義月側坐在小方桌旁。“袁爺爺,我們是合肥師范學院大學生,想聽您說說在軍隊的故事。”該校集成電路設計與集成系統專業“小先生”徐家俊表達了來意——這是同學們在當地社區幫助下開展的“尋訪退伍老兵”活動。
年近九旬的袁義月在部隊時主要從事設備維修和后勤保障工作,先后參與抗美援越等戰役。老人提及戰爭經歷的時候,徐家俊和同伴們多次追問,并將細節一一記錄。
“這是我當班長那天拍的照片。”袁義月從桌底摸出鐵盒子,里面裝著他如數家珍的“寶貝”。徐家俊用手機拍下這些榮譽章、老照片、舊物件,傳送到了工作群。半天時間,徐家俊等人一共尋訪了4位退伍老兵。問及服役期間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時,退伍軍人吳為勝的回答“不怕苦,不怕死”讓徐家俊備受震撼。
“整理好這些資料,做一次特別的故事宣講會。小學員們一定會喜歡!”“小先生”李晚雪利用課間發的微信消息,與徐家俊將退伍老兵的故事講給小學員聽的想法不謀而合。
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立三等功獎章……7月8日,在橋頭集中學的講臺上,徐家俊向小學員一張張地展示從退伍老兵家中拍攝的物件照片。袁義月、吳為勝等人的故事在課堂上徐徐展開,小學員們聚精會神聽講。
課間鈴聲響起,徐家俊的內心仍然久久不能平靜。他感嘆于數以百萬計的革命前輩為國家犧牲青春甚至生命,感激于因為他們的默默奉獻,國家才會有如今的美好。“從尋訪老兵‘聽故事’,到站上課堂‘講故事’,我更加明確了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的奮斗目標和前行方向。”他說。
坐落在安徽省馬鞍山市當涂縣塘南鎮莊村灣自然村的中共莊村灣黨支部紀念館,是該縣第一個黨支部。7月13日,在美術與設計學院設計學專業學生聶貴仁的組織下,20余名小學員來到紀念館參加“行走的思政課”特色活動。
紀念館以時間為軸,通過文物展陳、圖板、視頻音像等方式,展示了貫穿莊村灣黨支部成立前后全黨全國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
“在昨天的思政課中,我們學習到莊村灣黨支部是當涂縣區域范圍內第一個誕生的黨支部。在支部成立后,開展了一系列革命活動,在協助新四軍開展抗日斗爭和發動組織群眾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回到學堂后的第二天,恰逢聶貴仁向小學生講授《紅色教育》課程。他以莊村灣黨支部案例為導課,先向小學員們講解了“鐵軍精神”的深刻內涵,又以莊灣村幾十年來的風貌對比圖片引出“鄉村振興”“中國式現代化”等概念并闡釋內涵。
課堂上,小學員們熱烈討論聶貴仁拋出的話題。當問及“莊灣村的發展給大家帶來什么啟示”的時候,小學員張鴻毅回答道:“革命英雄為我們打下了紅色江山,我們要好好學習,成為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10年來,合肥師范學院行知學堂1.9萬余名“小先生”的足跡覆蓋安徽省全部地市,輻射全國15個省(區、市),服務城鄉兒童6萬余人。“思政課不僅在課堂上講,也應在社會生活中來講,將大學生社會實踐深度融入‘大思政課’,就是要充分激發青年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挺膺擔當。行知學堂是推進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的特色做法,‘小先生’們在鄉村振興、教育興農的大舞臺中接受思政教育,也為城鄉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賦能。”該校黨委書記徐成鋼說。
王露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海涵 王磊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