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稱氣候變化的健康風險正在持續上升
中新網北京11月19日電 “持續攀升的氣候變化健康風險,正在敲響氣候警鐘,應對氣候危機,與每一個人息息相關。”2023年度《柳葉刀人群健康與氣候變化倒計時報告》于11月19日正式發布。
報告由設在清華大學地學系的柳葉刀倒計時亞洲區域中心領銜撰寫,來自國內外26個主要機構的76位專家共同完成。清華大學副校長曾嶸教授,“柳葉刀倒計時”共同主席、香港大學副校長宮鵬教,《柳葉刀》雜志亞洲高級執行主編王輝(Helena Wang)女士以及部分報告合作者出席本次活動。柳葉刀倒計時亞洲中心副主任張弛教授主持發布會。
報告指出,氣候變化對人群健康造成了多重威脅,可能會加劇已經存在的全球健康不平等,相比歷史基準(1986-2005),2022年全球老人和嬰兒的熱浪暴露天數增加了超過一倍,如果不及時應對,氣候變化的風險在當前和未來都會造成極大的健康代價。
報告強調全球低碳轉型進展緩慢,但目前能源系統轉型帶來了顯著的健康協同效益,2022年,可再生能源占電力裝機容量增長的90%,由化石燃料引起的空氣污染死亡率自2005年以來下降了16.7%,其中80%的減少歸因于煤炭污染的減少。并且公眾對氣候健康領域的關注度提升2022年,有28%的氣候變化主題的報紙報道提到了健康議題,這一比例創下了新高。
與過往三年發布的《中國版柳葉刀倒計時報告》不同,2023年的中國報告不僅改進了許多評估指標,還注重災害預警的適應措施以及健康影響歸因的問題,增加了健康風險早期預警系統,以及基于生產和消費端的CO2和PM2.5排放歸因兩個指標。
健康風險,上升的趨勢仍在持續。
根據報告內容,中國氣候變化的健康風險正在持續上升,2022年破紀錄的熱浪導致中國人均熱浪天數達到21.0天。健康風險不容忽視的同時,增速也遠超預期,相比歷史基準,2022年平均干旱暴露的人口事件數上升906%,熱浪相關死亡人數上升342%,年平均極端降水的人口事件數上升129%。在這樣的背景下,任何人都可能是脆弱人群,承受熱射病、洪澇災害、氣候因素誘發慢性疾病急性發作、心理疾病和糧食安全等帶來的風險。
減緩適應,與健康的關聯需加強。
近兩年來,政府部門重視氣候變化與健康問題適應措施覆蓋人群逐漸擴大。28個省份的氣象部門在2022向衛生部門共享了氣候數據,18個省份監測、預備和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在2021年的得分相比2020年有增長,2022年熱浪和寒潮預警信號覆蓋人數達到3185萬。
與此同時,低碳能源轉型繼續推進,中國能源系統碳強度下降4.4%,中國可再生能源投資新增投資增長11.1%。但是,當前氣候行動與健康的關聯度仍有待提升,早期預警系統對健康信號和極端氣候事件的復合級聯健康影響關注仍需加強。
面向未來,以健康為核心是關鍵。
積極推動以健康為核心的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行動,既可以降低未來氣候風險,有效保護民眾免受氣候變化的健康威脅,又可以促進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走向綠色復蘇之路。
報告提出以下四點建議:一增加可再生能源的投資與研發,避免對煤炭的鎖定效應,充分利用減污降碳的協同效應,加大減緩措施力度;二是建立健康導向的氣象風險早期預警系統;三是加強對極端天氣事件的復合級聯效應及應對措施的研究;四是出臺面向不同主體的適應措施指南,以提升脆弱人群對氣候變化健康影響的適應能力。(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