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右玉:接續繪就鄉村振興新畫卷
初秋時節,走進朔州市右玉縣威遠鎮康平村,一排排嶄新整齊的房屋映入眼簾,筆直的硬化路延伸至村子的每一個角落,一幅幅內容豐富的文化墻增添了濃濃的文化氣息,廣場上三五成群的婦女們跳著歡快的舞蹈……脫貧后的群眾臉上掛滿了笑容,后續幫扶政策讓他們獲得了實實在在的“紅利”。
右玉,曾經是山西省的國定貧困縣。2017年,該縣大力弘揚右玉精神,高質量完成126個貧困村退出、15918名貧困人口減貧,徹底摘掉了貧困縣帽子。
脫貧摘帽后,該縣強力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繼續書寫當地群眾幸福的“后半篇文章”。
下好先手棋,全面推動促銜接
完成脫貧攻堅任務、摘掉貧困帽子后,如何實現鄉村全面振興?
2023年是鄉村振興的關鍵之年。右玉縣舉全縣之力向年度目標任務發起總攻,確保鞏固銜接工作進位爭先、走在前列。
“以最迅速的行動、最嚴格的標準、最堅決的態度和最果斷的措施,用心用情用力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各項工作,和時間賽跑,與任務角力,快馬加鞭,全員出擊,勇往直前……”
做好銜接工作,關鍵在人。右玉縣委常委會、右玉縣政府常務會常態化調度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工作,全力做好責任落實、政策落實、工作落實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4方面29項指標補短強弱工作。制定縣級領導干部和縣直部門聯系指導鄉村振興工作方案,構建“主要領導統籌抓、分管領導牽頭抓、部門鄉鎮具體抓、工作專班督查跟蹤抓”的工作格局,形成“人人要擔責、人人必盡責”的責任落實體系。
同時,右玉縣還持續加強駐村幫扶,突出“好中選優、優中選強”原則,扎實推進102支駐村工作隊伍輪換工作確保了172個行政村結對幫扶全覆蓋,46個重點脫貧村(易地移民集中安置區)縣、鄉領導班子和駐村工作隊結對幫扶全覆蓋。
打好主動仗,鞏固成果見實效
“月功,身體恢復得咋樣了?”
“好多了。”
“還有啥困難沒?”
“沒有,都挺好的,你們辛苦啦。”
2023年1月18日,春節臨近,楊千河鄉金牛莊村第一書記張彥俊來到村民王月功家,噓寒問暖。作為村里的防返貧監測“網格員”,張彥俊時刻關注著這家人的生活狀況。
脫貧攻堅成果來之不易,鞏固成果同樣艱巨。右玉縣下大力氣穩固脫貧基礎,精準聚焦“一收入兩不愁三保障”,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
脫了貧不代表沒困難,有收入不代表沒風險。右玉縣持續深化“三級書記”“五個同責”,通過“干部摸排、包村到戶、篩查預警、合力監測”等措施,年內排查新增“三類戶”98戶128人。
兜底保障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建立解決相對貧困長效機制的制度安排。當地分層分類實施社會救助,做到應保盡保、應兜盡兜、應退盡退,切實筑牢防返貧最后防線。同時,投入資金125萬元為全縣7149戶13908人購買防返貧和家財險兜底保障,做到未貧即扶,返貧致貧即幫。
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安全有保障,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標。當地嚴格落實控輟保學、勸返復學等要求,健全動態監測對象臺賬,確保義務教育鞏固率達100%。扎實開展“一對一”送教上門和勸返復學工作,持續跟進落實“雨露計劃”等資助政策。穩步推進全民醫保計劃,最大限度減輕就醫負擔。開展常態化住房安全動態監測,摸排“六類戶”房屋隱患70套,8月底完成修復。并投資1000萬元實施農村飲水安全提升工程,飲水安全保障成果進一步鞏固提升。
對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的后續生活,右玉縣同樣及時跟進落實“后搬遷”時代各項幫扶舉措。落實每月回訪制度,完善遷出地和遷入地雙向結對幫扶,開設創業就業服務點3個,設立安享工程養老站2個。特別是依托縣城鎮居民事務服務中心,采取微網格管理辦法,將縣城11個集中安置點劃分33個網格管理,每棟樓選聘1名樓長,實現了活動有陣地、事情有人管、后續有保障。目前實現775戶1373人穩定就業,95名失獨、失能老人全部享受了“安享”供餐服務。前三季度收入測算易地移民搬遷戶人均純收入達到13579萬元、增幅達15.9%。
跑出加速度,鄉村振興譜新篇
一只只生態肉羊,膘肥體壯;一座座日光大棚,鱗次櫛比;一個個項目現場,如火如荼……初秋的右玉大地,處處洋溢著產業發展的蓬勃生機。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近年來,當地扎實推動羊肉、雜糧、沙棘、食用菌、中藥材“五大”特色主導產業發展,推動馬營河、紅旗口、殺虎口等沿長城旅游路村莊發展鄉村民宿、農耕體驗、特色觀光等新型業態,加速推動農業與旅游、文化、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讓農民共享全產業鏈增值帶來的收益。
在“西口古道第一村”殺虎口風景名勝區馬營河村,松柏蒼翠,綠樹濃蔭,村莊被綠色環抱,街道干凈整潔,清一色的柏油路。一進村南,道路東側的古戲臺、亭臺和古廟映入眼簾,部分村民建起了臨街仿古建筑。
“村里又投資1000萬元進行村容村貌、庭院環境提升改造,建設農耕體驗園、古驛站、古堡文化園等項目,打造集‘農、林、文、旅、康’于一體的鄉村振興示范村。”村黨支部書記朱義說。
產業嵌特色,鼓起“錢袋子”。昔日,右玉人為防風固沙、保持水土種下的沙棘苗,如今也已經成為當地“三大優勢產品”之一。目前,右玉縣以引進新品種改造低效林、研發高附加值產品為主,分五年完成8萬畝沙棘林改造,帶動全縣12家沙棘企業從沙棘初加工向沙棘保健品和藥物深加工發展,并開展沙棘產業鎮規劃建設工作,全力推進沙棘黃酮、沙棘果酒、沙棘化妝品等生產線引進建設,力爭年內投產達效。
將目光投向沙棘林下,赤松茸正在成為康平村村民新的“致富法寶”。“赤松茸香味濃郁,營養豐富,深受市場青睞。”山西醫科大學駐康平村第一書記兼包村隊長姜瑞鵬介紹,村里按照“高校+幫扶村+企業+村集體+農戶”發展模式,自主研發打造本土特色沙棘食用菌種植基地,通過林下、庭院種植沙棘松茸,可以進一步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赤松茸生長周期可持續3個多月,預計畝產可達3500—4000斤,試種5畝多,村集體每畝將增收1萬多元,庭院種植戶均增收700多元。”
乘風破浪,千帆競發。放眼1969平方公里的塞上綠洲,右玉縣正乘勢而上,以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為底線,以促進農民增收為核心,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為著力點,努力繪就鄉村振興壯美畫卷,朝著共同富裕的目標穩步前行。(辛泰、劉曉峰)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