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熱議:綠色發展新范式如何引導產業轉型與增長
6月20日,2023年第二期國是論壇之“能源中國”在北京舉辦,與會專家學者熱議綠色發展新范式如何引導產業轉型與增長。
關于中國的綠色轉型之路,能源基金會首席執行官兼中國區總裁鄒驥認為,相較于西方發達國家,中國正在面臨發展路徑的創新,要以更少的人均排放來實現相似的收入水平,達到可持續的發展;以較低的峰值水平、較短的平臺期達到峰值,以較短的時間或者較快的速度實現碳中和。
能源轉型委員會主席、英國氣候變化委員會前主席、英國金融服務監管局(FSA)前主席阿代爾·特納在線上參與論壇時說:“中國是電動汽車推廣的世界領導者,電池技術處于領先地位,太陽能光伏板的生產也快速擴張,可以說中國在可再生能源發展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碳中和研究院院長賀克斌認為,世界經濟將從能源資源依賴型走向能源技術依賴型。未來的技術研發和新技術逐漸進入市場是實現“雙碳”目標最關鍵的因素。中國應當通過資源增效減碳、能源結構降碳、地質空間存碳、生態系統固碳等多方面措施,實現碳中和目標。
紅杉中國投資合伙人、紅杉碳中和研究院院長李俊峰表示,能源轉型不僅解決了資源限制和環境問題,還能推動經濟發展、降低成本,并為未來的創新和發展提供無限想象空間。在未來能源轉型過程中,由于電力成本的大幅下降,將帶來算力成本的大幅下降,從而使算力水平大幅度提高。
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首席專家、中國汽車戰略與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劉斌分析了碳中和、碳達峰背景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前景及新能源汽車帶動的產業融合情況。劉斌認為,在實現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的過程中,新能源汽車尤其是純電動汽車將會成為新車市場和保有量的主流。
興業研究公司總裁助理、學術評審委員會副主席鄭仁福則談到,目前新能源發展的隱憂不是過剩,是新型電力系統的消納問題。對于電力系統來說,平衡供給和需求并不容易,儲能是實現電力有效供應的工具和手段,會成為未來新能源行業發展非常好的領域。
自2020以來,國是論壇之“能源中國”已經舉辦10場。“能源中國”聚焦能源低碳轉型、經濟高質量發展等相關話題,旨在促進經濟發展戰略和規劃、能源發展及氣候變化領域專家學者間高水平、深層次的跨界探討與交流,推動形成更廣泛的社會共識。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