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托底心智障礙者的老年生活
作者:黃帥
據澎湃新聞日前報道,上海兩會期間,有上海市人大代表提出一份《關于在浦東新區先行先試為“老養殘”立法的議案》:本市養老服務機構大多不接受老年人攜心智障礙子女入住,即便心智障礙子女年滿60周歲也因養老機構缺乏專業護理技能導致無法接納。按照這份議案,目前“老養殘”問題仍然缺乏“托底”的制度設計和法治支撐,以及需求和供給的不相匹配,他建議制定《浦東新區心智障礙人員養老權益保護規定(暫定名)》(以下簡稱《規定》)用好浦東新區法規制度創新優勢為破解“老養殘”問題提供上海方案。
這不僅是上海一地需要面對的問題,國內還有太多地方的老人,對自己百年之后心智障礙子女的生活無比擔憂。這些心智障礙子女基本缺乏自理能力,父母安在之時,他們尚且能得到家人的照料,但這終究不是長久之計。很多老人擔心心智障礙子女將來的生存、財產繼承等問題,目前對此還沒有明確的解決辦法。此前,被稱為“天才翻譯家”的金曉宇和父親金性勇的故事,就一度引發輿論高度關注——在金性勇離世后,金曉宇得到社區的幫助,而且有媒體和很多熱心網友的支持,他的生活能得到基本的保障。但是,還有很多不為人知的、沒有得到輿論關注的心智障礙的年輕人,他們將來該如何養老呢?這一問題不能不引起人們的深思。
對此,相關部門有必要設置一個養老與幫扶機制,為心智障礙的年長者提供長期有效的生活保障。正如《規定》所言,可以探索形成心智障礙人員養老權益的分層分級保障體系,加快“老養殘家庭照護”供給力度。目前,對于心智障礙人員的養護體系,還沒有得到完全構建,以機構、社區、居家等層級來分類的養護體系亟待建立。與此同時,相關部門尤其是基層社區單位,應該保證心智障礙人員“一家一檔”,充分掌握他們的生活動態,及時了解其遇到的困難,并想辦法解決和幫扶。
再者,在助力心智障礙者的養老事業里,公益機構和營利機構都有發揮力量的空間。一方面,社會上有很多愛心人士,也有不少公益機構,他們可以為心智障礙人員提供社會公益層面的養老幫扶,帶去溫暖。但是,僅靠有心人的自覺自愿還是不夠的,如今養老產業化已經成為新趨勢,一些營利機構若能加入“老養殘”事業,讓其與成熟的商業模式相結合,也未嘗不是個好辦法。國外一些養老機構在商業運作方面有著成熟的經驗,在政府主導與管控之下的養老全鏈條產業化模式,對解決養老民生難題,確實能發揮積極作用。汲取國外的成功經驗,也有助于我們解決心智障礙者的養老難題。
還有一些人非常關心心智障礙者的財產繼承問題。目前,國內尚且沒有成熟的解決模式,但一些有識之士已著手探索解決這一難題。按照《規定》的建議,可以建立特殊需要信托制度的監管機制。引入信托機制或許是個不錯的辦法,但要注意的是,這需要政府或其他具有公信力的機構扮演好信用保障的角色,讓信托流程公開、透明、有效。加強對這一領域的監管工作十分必要,否則將有可能產生諸多經濟糾紛,這對心智障礙者無疑會帶來巨大的麻煩和傷害。
從目前的形勢來看,上海市在解決心智障礙者養老難題等方面,在國內屬于先行者。這一領域雖然看似“新鮮”,但它背后的問題卻是長期存在的,只是過去沒能引起人們的高度關注。相信隨著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的關注和參與,更多城市也將開始探索各類幫扶機制,幫助心智障礙者的父母減輕壓力。(黃帥)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