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雙城“麻辣共舞” 拉動中國區域發展“弓弦”
中新社北京5月25日電 (記者 賀劭清 黃鈺欽)在中國區域發展的版圖中,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沿海岸線展開,如同一張長弓,而廣袤的中西部則仿若這張巨弓的弓弦。拉動弓弦,為中國區域發展蓄力,成為成渝兩地的機遇與責任。
2020年1月3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提出大力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此次全國兩會期間,重慶代表團的第一場發布會便與成都相關,多位主政官員暢談雙城發展;而重慶也成為四川代表團小組會議時代表們提及的高頻詞。
化“心結”重“連接”
提及成渝,世人自然首先想到火鍋。“重慶的火鍋、成都的火鍋,到底發源于哪里?”全國人大代表、四川天府新區商會會長王麒發問,顯示了兩地一直以來的“心結”——一個是西部唯一直轄市、一個是西南大都會,雖地理相近、人文相通,但多年來,在成渝坊間時常就一些諸如此類的問題上暗中較勁。
王麒直言,“發源地在哪里其實并不重要,大家可能會覺得重慶的火鍋更辣,成都的火鍋更香,但是我們都是火鍋”。她說,相比于“心結”,連接帶來的深化合作能讓成渝兩地的發展有更多的可能。數月前,民營企業家就行動起來,開啟各種“云對接”,探索更多協同發展的空間。
而在城市圈日益成為中國經濟增長重要動力源的情況下,以經濟圈的形式“麻辣共舞”,促進產業、人口及各類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進一步縮小與發達地區差距,讓化“心結”重“連接”成為成渝兩地的“必修課”。
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大足區委書記于會文認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不代表成渝兩地再無競爭,而是通過交通、教育、醫療等領域的“相連”,“不打口水仗”“不搬牙巴勁”,變“獨來獨往單打獨斗”為“一家人不說兩家話”,實現“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贏”。
從“連接”到“共舞”
300多公里,是成渝兩地無法縮短的空間距離。但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兩地通達時間不斷縮短,通達方式不斷增加——川渝之間已建成6個鐵路通道、11個高速公路通道、2個水運通道。
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交通運輸廳廳長羅佳明指出,要實現成渝兩地交通一體化發展,“這些都還不夠”。目前,成渝兩地已開通首條跨省城際公交線路,該線路全程最高票價5元人民幣,沿線近100萬民眾出行將更方便。未來成渝還將推行公交和地鐵“一卡通”。
交通的連接帶來了產業融合的可能。以旅游為例,在唱好“雙城記”合力之下,誰是“中國第一網紅旅游城市”的“口水仗”退居幕后,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走上臺前。
全國政協委員、重慶市文化旅游委黨委書記劉旗表示,今年“五一”期間,兩地網紅景區洪崖洞、寬窄巷子“牽手”,互設交流展覽,目前“寬窄巷子和洪崖洞組CP”這一話題閱讀量已逾400萬。未來將挑選成渝兩地主要旅游網紅景點,打造“成都好耍·重慶好玩”三日網紅之旅。
同為中國重要生豬養殖地的成渝目前還在計劃聯手打造萬億級生豬產業鏈。此外,川菜渝味“中央廚房”和“成渝麻辣經濟走廊”的建設,也將為“麻辣經濟”的融合再添一把火。
拉動“弓弦”為發展“蓄力”
成渝雙城的“麻辣共舞”不僅將帶動兩地共同發展,還能輻射西部,為整個中國經濟的增長增添動力。
全國人大代表、西南交通大學交通運輸與物流學院教授羅霞直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如果只考慮成渝兩地的交通發展是不夠的”。成渝地區是連接中原和西藏、云南的重要樞紐,在交通規劃方面,應著重考慮如何通過成渝交通一體化帶動中國西部交通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四川農業大學校長吳德指出,西部農業土壤結構、自然稟賦相近,成渝雙城應起到“示范田”作用,將人工智能、智慧農業注入傳統農業,探索“立體農業”,推動西部農業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
打造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只是成渝雙城欲拉動西部發展的眾多“引擎”之一。
建設川渝自貿試驗區協同開放示范區、聯合開展生態保護修復、推動跨省稅費業務在成渝兩地實現通辦、共建西部科學城、成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校聯盟……
未來,如果兩地能夠從連接走向融合,中國西部的發展就能夠呈現出連點成線、由線帶面的態勢,從拉滿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弓弦”,射中高質量發展的“靶心”。(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